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相似文献   

5.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 GIS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水文、地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研究认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2021,41(4):148-157
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中1998—2019年的597篇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绘制出研究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总结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研究主体构成。结果显示:(1)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目前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社会背景,聚落形态研究已经在地理、规划、建筑和历史等学科细分成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包括乡村聚落宏观分布、聚落形态构成、空间演变、地域文化、史前和历史聚落形态。(2)发文量总体上随着时间逐渐增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之前发文量相对较少,以史前聚落形态研究为主;2004—2013年发文量经历了一定的反复,对传统聚落分布格局研究日益增多;2013年至今发文量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研究领域发生细化,量化研究方式增加。(3)对乡村聚落形态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有地理资源类、历史考古类和规划建筑类三种。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集中在地理资源类科研机构,跨学科机构合作极少。(4)发文作者合作关系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大规模学术团队较少,小规模团队和独立作者较多。未来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1)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经验,进一步梳理完善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体系;(2)深入交叉学科理论的应用;(3)强化定量研究;(4)从传统聚落形态布局中吸取针对防疫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应用到规划、设计、建设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9.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2)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3)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4)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5)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面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的现 象,以及日渐凋敝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在对其特性与设计现 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弹性缓冲、适宜契合、柔性配置3个导向 入手,建议从层级整合的空间结构、节制适度的营造方式及 过程培育的绿植范式3个方面来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节约型设 计,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的共生重构,以期推动乡村聚落景观设 计实践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推行中英双语教学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新疆高校中英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评价体系。要进行双语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这样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唐北宋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绝对地位上升和相对地位下降的特点 ,即北宋河南地区的经济较唐代有所发展 ,但在全国的地位和唐代相比 ,呈现下降的趋势 ;唐和北宋河南地区的交通都以汴河和“御道”为最重要 ,这和河南地区相对经济地位的下降有关 ,而绝对经济地位的上升反映在交通上 ,便是北宋河南地区的交通 ,尤其是内河交通的运输能力、通航范围等比唐代扩大 ,交通布局更为合理 ,而交通布局合理又是绝对经济地位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但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财政改革的深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现有的黑龙江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迫切需要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新型管理制度和框架,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资金效益,提升黑龙江省科技实力,建设创新型黑龙江。从黑龙江省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财政科技支出资金的绩效管理水平的实际出发,指出了黑龙江省财政科技资金在管理分配及其绩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支出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及调整相关科目及核算办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制作方式和传播平台,展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文化、知识等创新要素,赋予了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内涵。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创意产业中的动漫,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等内容形式、创作手段、传播媒介及产业经营思路发生根本的变化和迅猛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快速发展,广州已进入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数字传媒时代中,广东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以人才资本为主的创意产业,从而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对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省部科技会商是实现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科技合作目的的一种新机制,是对中国传统科技政策与管理的创新。主要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中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运作逻辑进行分析,提出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循环跃升路线图:会商―协议―合作―再会商―再协议―再合作,还分析了省部科技会商政策制订与执行两阶段的融合性特点。与中国传统的科技政策相比较,省部科技会商政策是典型的第二代公共科技政策,连续双边互动性是其本质属性。实证分析表明,省部科技会商政策对于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经济发展、创新体系建设及科技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By most available measures, the level of inequality in the MENA region, including Egypt, is considered relatively low. This regularity applies to both inequality of outcomes as well as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is view. It argues specifically that circumstances beyond the control of individuals account for a larger share of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when asset distribution is considered rather tha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essentially because earnings are subject to measurement errors and idiosyncratic shocks. The paper tests this proposition by estima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ircumstances a person is born into contribute to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earnings as well as asset owner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circumstances account 26–32% of inequality of asset distribution, compared with only 8–10% of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earnings. The analysis further shows that the area of birth and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circumstanc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both assets and earnings.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顺治年间湖广军饷供给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清初所谓的剿抚之举 ,认为清军之所以能在与南明起义军余部的战争中取胜 ,与其在湖广地区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