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区位重构的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旅游空间理论对浙江省海洋旅游目的地各种区位因子进行考察评价,说明浙江海洋旅游目的地存在着资源储量、品质与旅游发展水平不对称,客源市场发育不完全,目的地内外交通联结度不高,空间感知效应不平衡等状况;揭示出浙江省海洋旅游业总体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各旅游地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扩散效应小于极化效应。据此,本文提出重新构建“一轴三群三带一核心”的海洋旅游空间新格局以及相应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劳瑞引力模型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各地级市研发要素流动量和创新绩效,并利用LM、Hausman等计量检验确定区域研发要素的空间极化效应、空间涓滴效应分别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地级市区域创新绩效差距较大,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创新研发资本的极化效应形成了区域间创新绩效提升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而研发人员的极化效应仅仅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并没有切实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另外,本地区创新研发资本和周围地区创新人员的涓滴效应均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发的经济效应备受关注,文章基于尺度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微观尺度下的民众效应从旅游发展的收入增加效应、旅游收入差异与收敛效应两个方面展开述评,中观尺度下的区域效应从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区域旅游发展经济拉动效应两个方向进行述评,宏观尺度下的国家效应从国家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检验两个角度进行述评,最后从构建完善的旅游数据收集与统计体系、科学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过程、创新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完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物流园区及其推进型产业基础理论,探讨了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及涓滴效应,进而研究了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及政府的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奖励旅游在国内旅游城市日益受到重视,被视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之一。奖励旅游发展为该区域带来的影响效应有很多,最显著的是经济效应。通过构建奖励旅游区域效益评价指标来评估会奖旅游给当地带来的成效,并且针对每个指标如何测量奖励旅游的区域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辉霞 《商业时代》2003,(240):45-46
阐述了物流园区及其推进型产业基础理论,探讨了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及涓滴效应,进而研究了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及政府的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区域旅游和延伸旅游产业链为县域旅游绩效的提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从旅游业绩效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盱眙县为研究对象,从创汇效应指标、收入效应指标、产业规模指标、就业效应指标四个方面评价其旅游绩效。县域旅游业存在以国内游为主、旅游创汇能力弱、旅游产业规模小等方面的特点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县域旅游绩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福建省实际出发,对福建省弱势区域地位做了分析。作者提出了发展弱势区域的战略构想,首先要利用极化效应,发展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其次,用扩散效应吸收周遍地区的辐射,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台经贸,实现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纽带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9.
杨雷  马帅  戴卫东 《中国市场》2012,(19):94-96
区域旅游合作的绩效评价,是目前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中的前沿研究问题。针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初步提出了一套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对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量认识。  相似文献   

10.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具有促进和胁迫效应,而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也具有承载和制约效应。本文以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指导,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5-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耦合协调度表现出稳步上升趋势,协调等级逐步提升,耦合协调关系密切;在空间上,各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协调区域的内部发展差距在扩大,各个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演变的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从总体上看,尽管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提高,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显著。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发展需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树立理念、健全和落实生态保护制度、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俞升 《商场现代化》2006,(6Z):189-189
本文从福建省实际出发,对福建省弱势区域地位做了分析。作者提出了发展弱势区域的战略构想,首先要利用极化效应,发展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其次,用扩散效应吸收周遍地区的辐射,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台经贸,实现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纽带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旅游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区域旅游创新能力是支撑区域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区域旅游创新存在问题的深入透视,指出河北省区域旅游创新能力的提升,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城市群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健全河北省区域旅游创新投入体系,完善河北省区域旅游创新产出能力,优化河北省区域旅游创新管理体系,构建河北省区域旅游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旅游生态系统韧性与区域发展的交互促进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2011年—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旅游生态系统韧性指数与区域发展指数,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旅游生态系统韧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交互响应关系。结果发现研究期间旅游生态系统韧性与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呈现交错上升的良好态势,但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旅游生态系统韧性与区域发展均存在显著的自我增强机制,且增强作用逐渐减弱,存在正向累积效应和惯性发展趋势;区域发展与旅游生态系统韧性在短期内能实现自我促进,但从长期效应看,冲击效应逐渐衰减;其中区域发展对旅游生态系统韧性作用强度更大,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商》2015,(25)
<正>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的这三方面影响也构成了旅游业的效应模型: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其中,经济效应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话题。经济效应,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直接体现,它是指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区域旅游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因素的分析,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以模糊分析技术为平台,综合模糊分析、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基本思想,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详述其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阐述了旅游生态效应的涵义,接着分析了旅游生态效应的必要性,并对我国旅游生态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会奖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尤其亚太地区成为旅游行业迅速扩张的一个部分。会奖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效应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经济效应。通过构建评估会奖旅游经济效应指标体系来研究会奖旅游的区域经济效应,并且针对体系中的每个指标如何测量会奖旅游经济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就业结构动态优化指数( EMI)、经济收敛诊断估计法和泰尔熵指数区域分解法,对我国中东西三大政策区2000-2010年间就业结构优化效应、经济收敛速率与收入分配格局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收敛和就业结构优化显著影响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异。若经济收敛条件内生,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负相关关系;若经济收敛条件外生,则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正相关。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差距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就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收入差距涓滴效应。  相似文献   

19.
董鸿安 《商场现代化》2007,(32):241-242
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旅游业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逐渐提高的过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港口地区北仑区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潜力,并提出了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区域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显著。本文通过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和扩散效应,运用旅游中心性指标和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入手探讨渤海通道对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通道建设将显著提升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将极大地改善烟台市旅游经济南北联系不足的现状,使旅游空间结构由目前的"一一二"演变为"三二四"为主体的网络体系结构,从而推动烟台市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