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6~2007年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数据,以检验风险投资持股因素对于上市企业承销费用的影响。在控制住发行价格、发行规模、投资银行声誉等因素的影响后,发现风投持股企业上市的承销费率要显著地高于非风投持股企业。这表明风险投资的认证效应当前在我国并不成立;另一方面,剔除行业的影响,我们发现风投持股上市企业的年龄显著小于非风投持股企业,说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存在逐名动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06-2007年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数据,以检验风险投资持股因素对于上市企业承销费用的影响.在控制住发行价格、发行规模、投资银行声誉等因素的影响后,发现风投持股企业上市的承销费率要显著地高于非风投持股企业.这表明风险投资的认证效应当前在我国并不成立;另一方面,剔除行业的影响.我们发现风投持股上市企业的年龄显著小于非风投持股企业,说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存在逐名动机.  相似文献   

3.
从风险资本积极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了风险资本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风险投资企业创业板上市时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仅有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比例、风险资本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和外部监事比例对公司盈余管理都没有显著影响。同时,董事会、监事会持股比例,CEO持股比例对公司上市时盈余管理也没有显著影响。创业板上市风险投资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受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比例以及公司行业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风险投资特征角度对风险投资与公司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是否拥有风险投资背景对公司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风险投资持有期与公司创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退出时回报与公司未来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持股减持与公司未来创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风险投资与公司创新绩效——基于创业板公司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风险投资特征角度对风险投资与公司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是否拥有风险投资背景对公司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风险投资持有期与公司创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退出时回报与公司未来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持股减持与公司未来创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中国创业板成立以来,新股高超募现象就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分析2009~2011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281支新股全样本,发现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追求高的承销费增加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说明承销商的声誉无法约束其机会主义行为。而风险投资的持股和声誉对发行人的超募程度没有影响。不过,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对高声誉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抑制的作用。此外,审计师声誉和超募程度显著负相关,说明高声誉的审计师显著降低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风险投资持股对IPO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持股公司的IPO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持股公司,考虑样本自选择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和声誉越高,IPO审计收费越高;风险投资是否为联合投资,对IPO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影响;在风险投资持股对IPO审计收费的影响过程中,盈余管理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结论不仅拓展了风险投资与审计市场的相关研究,而且验证了风险投资"逐名"动机在审计市场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7年我国披露研发数据的86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企业所有权性质与技术创新动力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行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后,企业所有权性质对其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显著,私人持股比例对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没有国有股比例对其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创业板公司数据,研究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也诱发了大量逆向选择问题;非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不仅不会发挥促进作用,反而会对上市后的被投企业表现出"盘剥"行为,阻碍企业创新投入。进一步探讨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后发现,从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控制权角度而言,政府参股的风险投资可以促进被投企业创新投入,而政府控股的风险投资却呈现出显著的逆向选择现象;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的参与度而言,通过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企业的持股比例不会显著影响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创业板公司数据,研究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也诱发了大量逆向选择问题;非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不仅不会发挥促进作用,反而会对上市后的被投企业表现出“盘剥”行为,阻碍企业创新投入。进一步探讨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后发现,从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控制权角度而言,政府参股的风险投资可以促进被投企业创新投入,而政府控股的风险投资却呈现出显著的逆向选择现象;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的参与度而言,通过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企业的持股比例不会显著影响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中资企业在不同市场上市时风险投资的参与是否影响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研究发现,在大陆中小板和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中,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支持声誉效应假说,即风险投资机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声誉,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在美国市场风险投资的参与对IPO折价则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业时间短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上市时的历史也较短;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IPO折价水平也越高。这两个检验都验证了风险投资机构通过IPO折价提早退出投资项目,进一步支持了声誉效应假说。  相似文献   

12.
本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创业板的IPO市场。风险企业IPO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风险型企业中的“内部投资”-风险投资家,将在企业IPO煌时间决策,定价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发挥特别作用;同时邓创业板市场的定价,承销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ain和Kini在1994年首次提出上市公司IPO后普遍存在着经营业绩下降的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一现象也被称学者们之为“IPO效应”。IPO效应已经被国内外学者证实广泛存在于各国证券市场之中,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已有了几年的运行经验,研究各种因素对中小板公司绩效的影响对发展完善创业板无疑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样本公司的详细考察,根据对深圳中小板IPO公司特点的分析,认为有无风险投资背景是影响研究结论的因素。因此,拟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IPO进行分组研究,比较它们在绩效上存在的差异。拟采用统计描述、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显著性检验时,本文分别采用了参数T检验来考察上市前后的业绩差异。除了对上市公司IPO前后的差异进行比较之外,本文还设计了横截面回归模型来解释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上市前后的业绩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以1999年至2004年IPO的84家金字塔结构的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金字塔型控股结构对民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后长期市场表现的影响,并试图从不同角度阐述长期市场表现变化的原因。作者发现,从短期来看,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越复杂,民营企业IPO抑价程度越大。从长期来看,金字塔结构越复杂的发行公司越倾向于用后续的关联交易,尤其是通过非经营性的关联交易从上市公司中收回现金,来补偿民营企业家在IPO抑价中损失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中小板2007-2014年间有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司型风险投资机构对新创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独立风险投资(IVC)相比,公司型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公司在IPO时获得的估值较低,并且在上市短期(1年)内的经营绩效较差。而当公司型风险投资中的母公司与新创企业之间存在战略协同时,会对公司的价值增值产生显著的正效应,且这种正效应并不完全来自于CVC卓越的项目挑选能力。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公司型风险投资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梅 《技术经济》2009,28(12):83-87
本文以发生于2000—2007年的36起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绩效。基于单一指标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后,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基于综合指标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跨国并购后,虽然其短期综合绩效未能得到改善,但并购后2~3年的综合绩效有一定提高,但绩效改善并不显著。分行业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后的财务绩效要好于信息业和家电业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分别计量分析了各省区市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量、总市值、总利润、平均市盈率与各省区市GDP总量和人均值的关系,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量、总市值的区域分布主要与各区域的GDP总量和人均值有较大的关系,而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利润、平均市盈率与GDP总量和人均值的关系强度较弱。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上市数量在各省区市之间的分配,可能主要不是依赖于各创业型公司的质量。有计划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企业,若注册在GDP总量或人均值比较靠前的东部省份,其成功上市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劳动力成本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与以往很多直接检验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之关系的研究不同,本文选择1999—2002年健康运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雇员角度研究了控股股东的所有制性质对上市公司社会性负担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国家控股公司比非国家控股公司雇佣了更多的员工,并且国家控股公司的超额雇员主要源自上市初的历史遗留冗员;超额雇员和高工资率共同导致国家控股公司承担了比非国家控股公司更高的劳动力成本。此外,还发现在国家控股公司中,国资部门控股公司的超额雇员最多、劳动力成本最高;并且相对其他公司而言,该类公司上市后可能继续超额雇员。因此,推进上市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和避免国家直接控股,对改善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立文 《当代经济科学》2011,(5):99-108,128
论文基于2005—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投资于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股票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股票换手率、股票收益波动率、股价同步性等反映和衡量股票市场稳定性的三个渐次递进维度的指标都显著负相关;而当投资于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股票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衡量股票市场稳定性的指标显著正相关抑或不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这些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直接影响着机构投资者是选择长期的价值投资行为还是进行短期频繁的投机炒作,进而影响机构投资者稳定股票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股票全流通时代发展机构投资者、引导投资者的长期价值投资行为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于2004年推出中小企业板,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平台,以促进其改善资本结构,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截止2011年12月底,安徽省的中小企业中共有24家在深市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但是,安徽省在中小企业板的IPO公司上市融资后财务绩效表现如何,也同样值得关注。因此,文章选择安徽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四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上市前后的财务绩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小企业正确选择融资渠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