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贵州省的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难点之一。产业扶贫是山区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模式,文章在对贵州省Z县的调查基础上发现其产业精准扶贫还存在困境,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创新发展激发精准扶贫活力、协调发展推进精准扶贫资源的平衡发力、绿色发展建筑精准扶贫的生态屏障、开放发展拓展精准扶贫的国际交流空间、共享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成果释放等方面论述了精准扶贫与新发展理念的契合性,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诸多致贫因素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渠道滞后是民族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整合智慧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及信息化平台、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于帮助我国民族地区实现智慧化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青海省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为例,分析了青海省智慧化精准扶贫的框架,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推动因素,同时针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在PDCA循环圈理论指导下,对"智慧城市+精准扶贫"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并基于精准扶贫的6个精准内容和4个扶贫模块提出了5种扶贫效果,最后,总结了民族地区大数据平台构建、互联网+政务与服务、保障机制、智慧产业、智慧农业与旅游、智慧教育等有效的精准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4.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扶贫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帮助贫困人口树立信心、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精准扶贫背景下针对当地各种情况提出的特色产业扶贫,是保障农户能够增收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吕梁市L县为例,希望可以为其他地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扶贫,是一种扶贫模式的转变。传统贫困治理政府一直是扶贫治理的主导角色,随着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引入,参与式扶贫治理在精准扶贫和农民脱贫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以及精准扶贫中呈现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找解决扶贫的真正之道,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不再只作为扶贫政策的接受者,而是作为扶贫的重要参与者,在整个扶贫治理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进而改善治理贫困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贫困和返贫问题,是魏县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战役,也是贫困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文章以河北省魏县作为研究对象,在对魏县精准扶贫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找出制约魏县精准扶贫政策推进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魏县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对策,探索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和示范带动效应的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7.
电商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现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中,十堰既要注重生态保护,又要保障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同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也是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主要探讨了关于十堰市现阶段电商扶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部分农村处于贫困状态。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战略,这对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基于此,文章从精准扶贫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为我国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老区建设》2015,(3):2
2015年2月14日至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鹿心社专程赴寻乌县、瑞金市调研扶贫工作,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他指出,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要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原因、精准施策,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切实提高扶贫实效。坚持推进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贫困问题是当务之急。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精准扶贫作为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要为贫困人口建立贫困档案,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体系,设置精准扶贫进度,落实扶贫责任,完善精准扶贫的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1.
实行教育精准扶贫是促进教育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与以往粗放式教育扶贫相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构建了覆盖全学段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等。教育扶贫效果见效慢、周期长的特征以及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的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即: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法律制度保障机制;构建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合作机制;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考核监督机制;构建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民合作社具有显著的益贫性特点,也就是说农民合作社主要针对广大的农村以及低保障的农民,这是精准扶贫的群体,也是我国最关心的脱贫对象。农民合作社制度不合理的原因在于广大农户没有股权,使得广大农户与农民合作社缺乏紧密的联系,无法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民合作社与财政扶贫资源相衔接,建立产业扶贫、资金收益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制度,完善农民合作社的产权机构,提高农户的股权比例,积极调动农户的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与热情,进一步推动合作社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需要对集中连片地区村庄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深入调查。本次调查以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地区100余个村庄为对象。通过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对比发现,贫困村距离县城、乡镇地理位置更远,距离中学以上教育资源更远。当前农村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村庄基础生活设施普遍得以改善,但是互联网建设严重滞后。贫困村拥有的土地资源远小于非贫困村。贫困村获得扶贫的项目数和资金均不如非贫困村,扶贫瞄准精度有待大幅度提高。当前扶贫项目主要由政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社发展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4.
《老区建设》2014,(7):6-7
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广西仍有2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要结合广西实际,实事求是,创新扶贫,精准扶贫,不断创造新模式,切实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输转扶贫。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创新之举,是精准扶贫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有效之举。文章通过对精准扶贫和电商扶贫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简述精准扶贫这一大背景以及铜仁市精准扶贫的开展状况,通过铜仁市的资源现状和其他条件分析出铜仁市开展农村电商的优势,以印江"4+2"模式为例详述铜仁市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的现状和成效,找到电商扶贫实践中存在问题,为铜仁市农村电商扶贫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昆明9月12日电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12日在云南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表示,国务院扶贫办将培育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精准扶贫品牌。刘永富介绍,精准扶贫三大品牌包括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一是实施雨露计划,拔穷根。对建档立卡贫  相似文献   

17.
生态移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扶贫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成为我国在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实现小康社会的有力途径之一。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是当前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然而生态移民精准扶贫面临多方面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移民精准扶贫工作有其内在的悖论。最后提出生态移民精准扶贫的对策,以提高生态移民的扶贫效益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区划调整后的苍梧县应如何因地制宜,建立精准扶贫。应该把精准扶贫和苍梧的特色产业——六堡茶产业结合起来,把六堡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打产业,六堡茶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部署,探索六堡茶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的切合点,实现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等扶贫理念的提出拉开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序幕。本文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高扶贫效率展开研究,从制度化精准识别机制、精细化精准扶贫机制、标准化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等出发,提出有效可行的操作建议,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是一项有明确时限、需要在短期内集中各项资源高效推行的贫困治理方式,但这种带有运动式特点的治理方式,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缺陷,通常无法实现常态治理。文章探讨了从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的制度逻辑演变,分析了运动式治理视角下存在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提出更好开展精准扶贫应从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完善第三评估监控机制,健全精准扶贫配套制度以及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等多方面完善我国精准扶贫路径。必须进一步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使其发展为一种长效治理贫困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