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成因不同,转移模式也就不同。因此,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成因,对于选择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王建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学术界已经讨论很多了,但对与劳动力转移机制相关的农业内部因素──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却涉足不深。事实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之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也是建立在规模...  相似文献   

3.
城市传统部门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邢建国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大多数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或曾经面临的共同任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利用,不仅关系到农业部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和成...  相似文献   

4.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进程,四元经济部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分析了云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归纳了农业剩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并着重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徐长青,徐全川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两大问题,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农村,乃至稳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市场经...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加大农业的投入、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徐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声势日益浩大,形成所谓“民工潮”。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走...  相似文献   

9.
刘鹏 《农业经济》2008,(6):44-46
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提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是农业生产资源的排斥力、经济利益的诱导力和城乡吸纳力。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工业园区带动型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可为区域经济特点相似的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由于土地与资本稀缺,交通便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该论文以详尽的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永久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永久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环境、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成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该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滞后性、阶段性以及内部转移的非均衡性3个方面对云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云南省4类不同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述一些显著特征: 第一,转移的层次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表现在:种粮剩余劳动力向耕种经济作物层次转移,农、林、牧、渔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层次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非农产业高层次转移(包括向城市流动和向集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是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个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满足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种植业劳动力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行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转移,并且只有当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稳固后,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就是要在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应该加以削弱和损害。  相似文献   

13.
坚持和逐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关系着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移的关键。因此,今后既要继续解决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又必须继续坚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实现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要依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是随着环境系统的扩张而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小区域走向大区域的。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的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系统必然要求扩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农业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了借助世界经济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战略转移的思想,分析了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系统扩展到世界经济中的国内外条件。并指出,扩充转移的环境系统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区进行,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不能硬性扩充。  相似文献   

15.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加剧的态势与原因,论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加剧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认为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转化,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局的健康运行,成为新阶段农村发展以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主要障碍。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阶段,都会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但就其历史成因,可以总括为两方面:一是推的方面,即产生剩余劳动力的推动力;二是拉的方面,即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18.
陆林  陈怡男 《农村经济》2004,1(5):83-85
本反思了当前几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的实现困境,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思路必须重新定位。通过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在马克思理论所提示的企业发展趋势的启示下,明确中小企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同时根据当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总结了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建设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统筹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课题。本研究报告就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和态势进行考察 ,分析我国城市和小城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的吸纳方式和承载力 ,研究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趋势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据 1998年统计 ,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