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财产所有人死亡前后财产的继承或赠与及其征税问题,都有法律规定。其中,包括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在内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我国是否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理论界有不同认识。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对于提倡劳动致富,鼓励人们向教育、科技、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捐赠,防止财富过度向一小部分人积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适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我国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建立作以下构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且随着"营改增"等国家税收政策改革,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影响。而遗产税作为调节财富分配、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经济杠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从介绍遗产税提出的背景展开,在分析了现阶段开征遗产税的现实环境的基础上,对我国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遗产税是指一个人在继承一定数额的合法遗产时, 必须向税务机关交纳一定比例的税,这就是遗产税。目前世界上大概有100多个国家征收遗产税。 我国遗产税研究始于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1月,政务院通过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设立14种税收,其中就有遗产税,但从该文件1950年1月30日发布起一直到现在,我国并没有征收过此种税。原因就是我国经济长期比较落后,分配制度平均单一,因此没有征收的必要。改  相似文献   

4.
盛立中 《环球财经》2013,(11):77-79
遗产税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税种,早在民国时期我国就正式征收过遗产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0年初颁发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中把遗产税列为法定税种之一,但后来决定暂不开征。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经多轮较大规模的税制改革,遗产税一直未被列入立法计划。  相似文献   

5.
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二十年来,遗产税开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政策选择和制度准备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财税部门、立法部门也对遗产税的纳税人、税基、税率和征收管理等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设想。文章拟对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税制模式及税制原则进行探讨,以便为我国遗产税制度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山东建设》2005,(23):20-20
《东方早报》日前刊登特约评论员易宪容的文章说,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11日表示,只有在对个人信息很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实施遗产税,但是中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尚有困难,相关信息很不完善,所以不准备开征遗产税。一般来说,财富分配的集中被认为是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财产税(遗产税是其中一种)的征收可减少财富的集中。但实际上,从世界各国对财产转移税(遗产及赠与税)征收的情况来看,遗产税的社会意义往往大于财政的意义。如美国,1996年财产转移税征收仅占美国联邦政府总税收收入的1.1%;  相似文献   

7.
我国《物权法》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采取以登记生效模式为原则,登记对抗模式为例外,同时还存在少部分因法律文书、征收、继承等未经登记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情形。文章通过分析登记对抗模式对我国物债两分体系、公示公信原则的冲击,以及对不动产物权变动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价值的影响,同时通过具体列举其对地役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用益物权变动的产生的影响,对民法分则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提出"一元主义"模式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天津经济》2016,(4):67-68
问:个人购买住房如何缴纳契税?答:2016年2月22日前政策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94号)第一条规定:"(一)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征收机关应查询  相似文献   

9.
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去世以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征收的一种税,属于财产转移税。征收遗产税,对于健全国家的税收制度,适当调节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增加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财力,维护国家权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因而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征收的一个税种。中国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各界普遍呼吁我国应尽早开征遗产税,以避免财富过度集中,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由于遗产税的征税对象是相当数量的财产且税率较高,因此给人的直觉的确是遗产税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但是遗产税真的有助于公平吗?对此我们还需进行慎重的分析: 第一,我们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要有正确的认识,遗产的继承并不是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主要原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成员Alan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不动产价值评估分为单独的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基于不动产各类评估方法分析得出,单独的不动产评估不应考虑契税,而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是否考虑契税,应根据资产的评估目的、价值类型以及价值内涵而定。  相似文献   

12.
作为遗产税的辅助税种,世界各国的赠与税复杂多样,征收的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且严重不公、易于逃避,其原因是为遗产税设置辅助税的这种思路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需要彻底抛弃。明确简便有效率的替代方案则是在遗产税制中设置一条反避税条款:遗产税潜在纳税义务人的一切财产转移均按一定百分比预征遗产税。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遗产税是否征收的问题我国的学者们已经讨论了几十年,始终没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世界各国关于是否征收遗产税的问题也是观点各异,但是2015年4月11日北京发生的豪车相撞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持续不断的热议,反映出了民众浓重的仇富心理,这一现象是不是向我们发出了信号?已经到了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时机了,是时候发挥遗产税调解收入分配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不公问题日益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拦路虎与不稳定因素。遗产税作为一种调节社会贫富、倡导公平正义的税种,在西方已经征收多年。本文生动地赋予了遗产税人的品格、贵族的精神.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遗产税的优越性.以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可能造成的正面影响。遗产税的征收符合我国的国情.能为我国社会注入一种积极向上、崇尚竞争的新动力,它是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遗产税起源于古罗马时代,近代较为规范的遗产税,1598年始于荷兰,随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也先后开征,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开征的税种。目前大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并且大多数配合赠予税,以防止被继承人通过生前财产赠予而逃避遗产税。我国曾于1940年开征遗产税。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的《全国税收实施要则》中曾规定征收遗产税,但因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一直没有开征。1957年遗产税被取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私人财产拥有量和财产继承额明显增加,开征遗产税的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国际警戒线,越来越多的人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社会现状提上议程,许多人提出中国现阶段应该考虑征收遗产税.这种税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是否可行?从国际趋势看,各国都在降低遗产税的税率,故我国征收遗产税问题应在权衡利弊后行动.  相似文献   

17.
尹磊 《山东经济》2006,22(6):82-85
美国和日本的遗产税制度已经实施多年,两国在遗产税的制度类型、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关系处理、遗产税的税制要素和征收管理等方面既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遗产税的开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和日本的遗产税制度和遗产税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祝君壁 《发展》2015,(2):13-14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所有种类不动产的登记制度。有专家表示,《条例》本意不在房地产,客观出发点也不是单纯从反腐、抑制房价考虑。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征收房地产税的前提和基础,《条例》的推出或将加快房地产税、遗产税等税种推出步伐——《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靴子"2014年12月22日落地,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也标志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正式建立。如何贯彻落实《条例》、加快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各项任务,引发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有消息报道,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相关法律正在制定中。征收遗产税,作为调节社会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必要性已经日益突出。遗产税,已离我们不远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  相似文献   

20.
遗产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税种,早在公元前古埃及、古罗马就征收过遗产税。目前世界上,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总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开征了遗产税。我国1950年颁布的(全国税政实施细则)中列有遗产税,但当时并没有开征,1994年税制改革,再次提出要开征遗产税,也没有立即开征,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曾经提到通过开征遗产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