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度愈演愈烈的陈晓与黄光裕的控制权之争,一方是特别的控制权之争,一方是特别大股东,作为公司创始人的黄光裕家族,要求“除陈”;一方是临危受命的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及其团队,要求“扫黄”。该争斗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谁执权杖一一究竟谁说了算?其实质则是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之争。  相似文献   

2.
浙商新考题     
仿佛约好了一般,入秋之后的中国商界大戏不断.国美内战刚刚硝烟散去,被称为"雅巴之争"的雅虎和阿里巴巴"控制权之争"又次第上演.走过5年合作之路的阿里巴巴和雅虎,近期矛盾激化,风传持有39%阿里巴巴集团股份的雅虎,可能要和马云争夺阿里巴巴"控制权".  相似文献   

3.
从黄、陈之争的起因、过程和中国民营企业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来分析、观察国美案例,留给人们的尚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而纵观国美事件前后的舆论分析.大多着眼干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但我认为:国美案例不仅对家族企业、民营企业有吸取教训的地方,也是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案例的一笔宝贵财富,给我们国内外商学院和经济学家,企业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喧嚣的国美控制权之争已渐行渐远,家电连锁业新一轮的争斗才刚刚开始.在过去的两年内,国美、苏宁等疯狂地跑马圈地,而五星电器却在新的平台上苦练内功.面对即将到来的家电连锁行业新时代,五星电器已经做好迎接新格局的准备了吗?本刊专访百思买中国副总裁、五星电器零售总裁王健.  相似文献   

5.
党印 《资本市场》2011,(4):110-112
<正>中国商业环境下,陈晓的离开预示企业公司治理何去何从?自2010年8月开始的国美控制权之争,近日以陈晓离任、张大中接任再起波澜。伴随着其他几项人事变动生效,黄光裕家族全部实现了之前的五项议案,重新执掌国美,标志着历时八个月的国美内部纷争基本结束。博弈的结局体现了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基本均衡,也为  相似文献   

6.
顾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28-129
目前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全球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关系着上市企业经营的成败。由于中国公司制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公司治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暴露出大股东行为缺乏有效制衡、内部人控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着眼于治理体制完善和创新,结合国美控制权之争的经典案例,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为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寿宝 《经济师》2012,(1):100-101
文章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控制权争夺与股权结构优化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即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决定公司的治理方式及成效;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影响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效率,在股权适度集中时,控制权市场对公司治理效率进行识别和修正,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以国美电器为研究对象,揭示出民营上市公司在进行控制权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问题。国美案例将成为其他民营企业改革或股权结构优化的标杆。  相似文献   

8.
席龙胜 《经济论坛》2011,(8):199-2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家族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发展壮大,家族企业治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国美电器大股东与管理层的控制权之争所涉及到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与经理人陈晓之争表面看起来是一场利益之争,实际上凸显了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揭示了治理模式演变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特征。本文以国美电器事件为例探讨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对提高我国家族企业的治理水平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美控制权之争集中反映了家族企业上市走向公众企业过程中的公司治理困境,引发人们再度思考公司治理的若干经典命题。克服家族企业土市走向公众企业过程中的公司。治理困境,要重点解决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闻的利益冲突、完善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炳洲 《产经评论》2013,(3):149-160
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信任问题是困扰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这一难题在工业化后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不复存在。本文通过“力帆经理人背叛”和“国美控制权之争”两桩案例,揭示雇主与职业经理人信任缺失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方面,受“家文化”主宰不相信外人;另一方面,频繁发生的职业经理人背叛行为,强化了企业主对经理人的戒备心理。此外,不愿曝露企业的制度秘密,也妨碍企业主对经理人的接纳。  相似文献   

11.
方晨 《时代经贸》2013,(2):129-129
上市公司“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与职业经理人陈晓有关公司“控制权。的争战,被媒体称为“中国企业进花史上的经典案例”。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无论是黄陈哪一方的胜利,亦或是国美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多赢,都将成为公司法实践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苍劲一笔。透过这一商战过程,世人不仅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架构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感受到我们这个国家法制的进步及社会人文精神的进步。对许多白手起家并处于转型期的家族企业来说,。国美权力争战”涉及的公司治理、股东大会决议、股东提案权和高管任命等诸多问题给企业家们提供了思考与启迪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2.
国美控制权之争是上市公司治理困境的现实反映,表现为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行为缺乏有效制衡、成熟的受托责任意识缺失、内部人控制现象日益突出以及外部治理弱化。其治理对策是:增强股东控制权、规避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资本市场约束、经理人市场约束、法律约束和媒体约束。  相似文献   

13.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广泛存在的现象,公司治理确保在这种分离下企业经理人不会违背所有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包括了激励性薪酬、大股东控制与董事会等。本文通过国美控制权之争,分析了这些制度安排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提高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控制权是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举措。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过程,实质是政府让渡控制权与企业获取控制权的动态博弈过程。本文从合作治理的视角,以同一家民营企业参与的两个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为研究对象,提炼影响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控制权转移的关键要素,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挖掘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控制权转移机制,发现政府制度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市场竞争强度是影响控制权转移的关键要素,政企关系对上述三类影响路径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相应的,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控制权转移存在三条基本路径,即能力转移、关系转移和市场转移。本研究不仅丰富了PPP项目控制权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提高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控制权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胡晓阳 《经济论坛》2002,(11):61-62
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指出,大陆的非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大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不到1%增加到43%。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已经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过程,正处于所谓“第二次创业”阶段,或者说“第二次改制”,处于从以家族控制为基础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完成这个转变,直接决定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和竞争力。民营企业在最初发展过程中,个人因素和家族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家族控制的特征,企业的控制权被家族或准家族成员所把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讲的民营是指政府所有权和控制权之外的所企业,目前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是推动企业从“官营”变为“民营”,是使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逐步转移到非国有的或非政府的经济实体的以和所有权的过程,一是政府产权从国有中小企业中退出,由民营企业的产权主体取而代之;二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政府产权置换的力度;三是中国的改革是政论主导型的改革,政府的主动性是目前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的主要推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中国民营企业控制权结构下的地方政府干预动机,利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研究了政府干预对民营上市公司雇佣行为的影响和控股股东控制权对政府这种干预行为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会调节政府干预与民营企业雇员规模之间的关系,在控股股东控制权较大的民营企业中,交易成本或谈判成本更低,政府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雇员规模.(2)这种干预行为降低了民营企业雇员的配置效率,导致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提高了雇员冗余的程度.文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了解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敢 《经济前沿》2012,3(3):76-82
从经济社会学视角审视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其间涉及到社会分层的合理化、企业承继,以及产业组织化等议题。本文以民营企业“富二代”接班为例,借助于诺斯的“共享心智模型’’理念,探求了民营企业财富与运营控制权的代际传承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联。本文结论的是,企业承继涉及到的不只是产业特征和经营特质等物质财富问题,更关联到心灵财富问题,即基于“国家(政府)一市场一社会”逻辑框架上“心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论民营企业生存制度环境与"两权"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洋 《现代财经》2004,24(8):48-51
民营企业特征集中在“民营”的操作机制灵活;而“民营”的体现核心是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法制化“民有”。在当今经济社会,当资源的利用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就必须以“民营”的社会——个人利益为导向,让先富起来的“民”带动还没有富起来的人去“营运”社会资源,调动社会——个人利益机制来增加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20.
林峰 《新经济》2010,(11):40-43
黄光裕入狱后,关于国美的未来一直牵引公众眼球。所以在新一轮控制权的争夺中,公众勇于赤膊上阵操纵舆情,幸好结果显示还是市场理性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