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良资产处置须打好外围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六年多来的资产处置实践表明,它在迅速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企改革脱困、恢复和重建金融信用秩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成立AMC的政策目标。在未来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如何进一步提高资产处置整体回收率,降低处置成本,提高资产处置效率,不仅关系到AMC能否圆满完成国家赋予它的特殊历史使命,也是顺利实现向商业化转型的关键。当前AMC不良资产处置的社会信用、行政司法等外部环境仍不尽人意,而外部环境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张明 《湖南经济》2002,(12):45-47
针对我国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资产,1999年以来我国陆续成立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开展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但是对于采取AMC模式处置不良资产,也有不少不同意见:1、三年来AMC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表现出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式及其运作进行具体分析,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其有效性。AMC模式的缺陷及运作中的困难AMC模式可能引发三重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即商业银行通过剥离将责任转嫁给资产管理公司,并产生对未来再次剥离的依赖,而无积极性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同时对…  相似文献   

3.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NPA),如何化解NPA成为困扰各国的一大难题。东亚各国纷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AMC)来处理各自的银行问题。本文在研究东亚各国AMC运作情况基础上对各国AMC成效进行分析,总结了东亚各国AMC经验,指了AMC效果不显著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4.
债转股在各国金融发展和改革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主营政策性业务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其政策性应该怎样看待,运作中暴露的问题该如何分析.文章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及处置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AMC的财务后果和社会影响出发,主要考察不良资产处置的债转股方式,分析在处置中的政策性特点,并找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黄恺 《特区经济》2000,(5):21-22
1999年4月20日,我国第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y, AMC)——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后华融、长城、东方也相继成立。这四家AMC分别收购并经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由信达收购,开发银行既可实施债转股,也可委托信达进行。本文为……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成立6周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划转的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随着存量不良资产的逐渐减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又面临着转型问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应对?这对今后中国金融改革与稳定都有较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 1999年开始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AMC能取得象美国采用的 RTC战略一样成功吗 ?笔者认为要搞好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 ,不仅要研究 AMC的处理方式 ,还要进行体制改革 ,更重要的是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自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在探索有效的资产处置技术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然而,一国不良资产处置技术模式的选择不是由主观偏好来决定的,而是由本国的实际状况来决定的。本文正是在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的集中处置、分散处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种技术处置模式,并从五个维度聚焦一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模式选择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以及目前"转轨"时,不良资产处置技术模式的选择问题,并得出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应选择以分散为主的混合处置技术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1):89-F0003
<正>作为中国政府为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而专门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十年来先后收购和管理运作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剥离的不良资产6000多亿元,不仅圆满完成了国家核定的政策性资产处置回收任务,有效履行了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且还逐步形成了具有长城公司特色的不良资产管理处置、  相似文献   

10.
张继东 《辽宁经济》2005,(12):82-83
不良资产评估是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银行的不良资产以某一时点为基准日,对其价值进行评定、估算和分析判断的行为。我国政府于1999年先后组建了四家国有独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管理和处置由于历史原因给我国商业银行累积的巨额不良贷款。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伴随着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使命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各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需防治新增不良资产与处置不良资产存量两者并重。为了有效防治新的不良资产生成和尽快处置已有的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本文认为构建包括新增贷款管理、专业机构设置、抵押资产处置的多元化渠道及不良资产处置的配套机制在内的不良资产管理系统,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要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明显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化解金融风险,1999年,我国专门处置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资产的中国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国有独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中国开始了世界金融史上最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已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截至2002年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014.42亿元(不含政策性债转股),回收资产:1013.18亿  相似文献   

13.
旁观     
我国专门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为什么要整个打包拍卖给国外投行一了了之?其实,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来到中国前也并没有多少经验。而且,一味强调如何处置不良资产是否就对呢?为什么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不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规避不良资产的出现?而这在目前来看,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前后,我国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建行、工行、农行、中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椐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6月底,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618.41亿元(不含政策性债转股),回收现金792.29亿元,为化解我国金融风险和最大限度地回收国有资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这几年的实践也表明,资产管  相似文献   

15.
浅析日本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及我国的债转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泡沫经济中,银行积累起大量的不良资产,日本政府对其进行了处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效果不十分明显。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很大,这严重拖累了我国的改革进程。对比日本治理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和教训,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债转股处置不良资产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了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计约1.3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从而拉开发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重组的序幕。这场不良资产“集中战斗”的成效和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意义十分重大。对银行不良资产大规模的重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并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因此,借鉴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对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唐浩忠  徐涛 《特区经济》2005,(11):161-162
为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得到全面剥离处置,借鉴国际经验,1999年我国成立了兴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拟订原则上公司的存续期限不超过10年.几年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综合运用债转股,债务重组,承销上市利用外资和法律诉讼等方式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已取得显著成绩.2004年国务院批示要求各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底前完成政策性不良贷款的处置任务。  相似文献   

18.
1999年,信达、东方、长城、华融4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分别专门收购、管理和处置4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9.
金宁 《辽宁经济》2004,(4):53-53
据公开的数据,目前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为21.38%,按照五级分类计算,目前4大银行手中有19880亿元不良贷款。如何降低过高的不良资产比例,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重大问题。自从中国1999年成立4家资产管理公司开始进行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以来,外国投资者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但是,直到去年年底,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宣布分别与高盛以及摩根斯坦利投标团成立中外  相似文献   

20.
李艾桦 《天津经济》2004,(11):43-45
中国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199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五年的历程了,当初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截至2003年底,共处置了5093.7亿元,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半的处置目标(除去4000亿元债转股外,达到50%)。应该说处置成效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这些处置是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的初级阶段边学、边干过程中取得的。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