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筱游 《发展研究》2006,(10):70-71
龙岩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福建省委、省政府一贯强调“项目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主导思想,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推进发展的工作主线,坚持围绕发展抓产业、围绕产业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服务、围绕项目造环境,坚持“两个并举、两个大力,三条原则,四条渠道,五项措施”的项目工作思路,即坚持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在抓好资源型接续产业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资源诅咒”是中国资源型地区绿色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作为新一轮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产业智能化为破除“资源诅咒”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运用2012—2021年104个资源型城市和171个非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产业智能化对“资源诅咒”的影响及其机制,得出以下结论: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能够破除“资源诅咒”,而非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对“资源诅咒”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研究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破除“资源诅咒”的主要机制。非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未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因此未对“资源诅咒”产生降低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产业智能化对衰退型资源城市“资源诅咒”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中国证据。  相似文献   

3.
论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地域粘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雁 《当代经济》2008,(7):108-110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处于低势能区域,其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靠产业承接的“外植”产业来推动,因此承接产业在当地的粘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外植”产业与当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互惠共生以及高效的产业集群组织形式,是提高“外植”产业成活率并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外部环境”出发,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主体、科研资金投入是区域高技术产业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高创新绩效组态存在3条驱动路径,即“创新主体—资源投入—特定环境”驱动型、“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协调环境”驱动型、“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均衡环境”驱动型;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投入、创新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在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相关领域研究,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路径参考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经贸实践》2013,(10):10-11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突出浙商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浙江民资、产业、资金、人才、科技等优势,积极对接阿克苏地区特色资源潜在优势,大力推动产业和要素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初步形成了“造血”、“输血”并重的产业援疆格局,全面助推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新型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国内关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无资源和环境阻力下的资源型产业集群“J”型增长模型,以及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资源型产业集群“S”型增长模型。从生态学的角度具体阐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技术阻滞和公共产品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并从延伸产业链条、控制集群规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述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前河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河北省必须首先成为一个金融强省。河北省金融业定位于围绕京津两个金融中心的区域性产业金融,即立足河北省区域,服务于“三农”、京津冀梯度转移产业、港口产业和海洋产业。应制定金融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调整金融产业结构,整合金融资源,开放金融市场等措施来推动金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踏入了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尽管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建设,有着所谓的“趋利避害”的“后发优势”,但是其固有贫穷落后、资源匮乏的初始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优先发展的产业中去,成为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我们把这种通过重点投入、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某些关键性产业或部门的方式,就叫做资源倾斜配置。  相似文献   

9.
张韶天 《商周刊》2013,(9):34-36
城投集团结合国内外和青岛市产业规划和转移趋势,搜集、梳理和筛选各区市产业发展资源,实现城乡产业发展资源的优化整合。主营业务争相绽放2013新年伊始,青岛城投集团接到北京传出的喜讯——青岛市2008年市办民生实事之一、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迁建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奖”。项目的实施代建方青岛城投集刚,也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建设单位”。作为一家市属国有投资公司,青岛城投集团高标准地完成了青岛市委、市政府交办的规定任务。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是一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中国“入世”及国家做出的“大北京经济区域战略”,为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带采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抓往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找准突破口,加速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河北省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北京“南大门”之称。这里地形地貌千姿百志,自然景观主富多彩,有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享誉中外的清东陵、清西陵、皇家园林避署山庄、“天下第一桥”的赵州侨.革命圣地西柏坡、冉庄地道战…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的统一规划部署下,中国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对产业与区域的渗透中表现出技术依赖、数据支撑、逐顶竞争和广泛渗透四个典型特征,呈现出技术应用“枝繁根浅”、区域渗透“城强乡弱”、产业发展“政引企从”、区域布局“东研西算”四大态势。在技术、数据、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人工智能与区域和产业发展出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呈现范围经济主导下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小节点—大网络”的区域集聚模式。尽管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领域保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在对产业与区域渗透中面临人才、技术、安全、伦理、区域分化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法律规范、协调智能资源区域分配,推动人工智能更深刻、广泛地赋能产业与区域发展,助力中国经济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彦芬 《经济师》2001,(7):174-175
21世纪的支柱产业将是知识、信息产业,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已经与能源、材料并列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重视发展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3.
林金泉 《新经济》2014,(26):58-59
随着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加大,竹笋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福安市是福建重要的绿笋产地,拥有“中国绿笋之乡”的荣誉称号。绿竹是福安的支柱产业,在福安历史悠久,被称为“百里绿竹长廊”。本文阐述了福安市绿笋产业的现状,分析了福安市绿笋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福安绿笋资源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正兴起一股以“绿色消费”、“绿色产业”、“绿色营销”为标志的绿色浪潮。绿色产业作为绿色浪潮的主体,在区域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绿色产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从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通过资源和现实发展优势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内蒙古绿色产业是指以绿色环境为背景,以绿色文化为底蕴,以绿色资源为基础,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以绿色技术、绿色投资为保障,以绿色营销为旗帜,融合生态农业、清洁工业、绿色服务业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抓住当时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加快、“四小龙”竞相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充分利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凭借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华侨众多的优势,承接了大最发达国家和“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6.
以碳排放指标表征环境质量,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角度探讨资源型产业集聚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构建包括规模负效应、多样化及专业化正效应的计量模型并对新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最佳集聚规模阈值区间为0.14~1.19。研究期内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处于正外部性效应阶段,产业集聚自净效应(0.965)大于集聚污染效应(0.899),但非常逼近临界点。开采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集聚程度大幅超过最佳阈值区间。而初级加工业集聚规模处于第二阶段,环境正外部性效应显著。资源型产业细分行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出现了倒“N”型、正“N”型和正“U”型三种形状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重大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在贵州省丹寨县的实地调研分析认为,推进精准扶贫的根本举措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既包括贫困地区的本地产业发展,也包括外地产业发展。本地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贫困地区隐性优势资源的显现化和显性优势资源的资本化进程。要素和资源的资本化进程又依赖政府扶贫资金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投入,让贫困地区具备产业盈利空间;依赖下乡驻村干部为扶贫资金提供精准制导,帮助找到产业发展突破口,特别是着力发展低端生产方式下的高端产业,最终形成脱贫帮扶利益共同体。外地产业发展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扶贫”、“产业—就业—扶贫”以及“产业—企业直接投入—扶贫”等模式,对贫困地区进行直接或间接帮扶。精准扶贫中的本地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中的精准扶贫过程要妥善处理好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云南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然后证明在这个框架下,云南省的产业发展必须既要做到采取强势的不均衡增长,因为要使各个产业都一起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优先发展资源效率高的产业;又要做到不均衡中求均衡,进行产业补短,发展一些落后产业,使它们避免成为未来的瓶颈产业。同时本文也对云南省现存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鉴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威庶森的“倒U型理论”来证明采用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模式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9.
刘惠兰 《经济月刊》2009,(10):60-62
油茶树又名茶子树,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其适生范围广、经济价值高、生态功能强,是我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被林农称为“铁杆庄稼”、“绿色油库”。近年来,油茶作为我国经济林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一系列的示范运行促进了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本期我们就油茶产业的发展空间、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油茶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报道。希望借此宣传来推动油茶产业发展,切实提高油茶产业的科技水平,并进一步掀起新一轮生产高潮,使油茶成为一个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浙江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强省的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专业市场-民营体制”四位一体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而浙江经济增长快、规模大、活力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起步和发展都是依靠循环经济这一法宝。在循环经济促进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简单利用”到“资源高效利用”两个阶段,有效地解决了资源和环境两大难题,极大地促进了浙江不锈钢、铜加工和塑料制品等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你可曾发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