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叶迪 《企业导报》2014,(2):24-24,31
为解释国际产业转移,众多经济学家通过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得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些理论可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理论,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理论以及产业转移的效应理论等。但这些理论却不尽一致甚至相互冲突。本文力图将国际产业转移动因、转移方式与企业的类型加以分类和匹配,以更加精确地解释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土企业成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政府作用与产业有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有序转移是指符合产业转移规律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具有客观性、政府引导性、规划性、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大特点。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政府应加强中央政府或上级行政区政府、转入区与转出区地方政府的分工与互动,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差异性要素供给政策、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等5个方面构建政府作用体系,系统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后期,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迅速扩大,转移周期明显缩短,转出地与转入地的空间分布及自身发展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比较了中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与条件,从中得到了中国更好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双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广东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为背景,分析了产业转移的现状、困难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基础上,综合借鉴了前任的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广东省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分析了双转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上海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对上海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上海产业发展产生了结构效应、内部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创新效应;国内产业转移为上海转移低端产业和价值链低端环节创造了机会;城区产业转移确立了上海环形产业空间布局.今后,应加大承接国际高端产业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力度,逐步向外转移低端产业或价值链低端环节,利用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逐步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北京的目标,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此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催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有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下.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及前瞻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级制造业.为此,比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拓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弢  严燕 《企业导报》2012,(12):1-3
全球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的经验证明,产业转移不仅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个国家中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一种战略选择。近年来,学者们对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日趋成熟,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产业转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产业转移模式的相关基本概念开始介绍;接着依次归纳总结了国外和国内至今所研究的产业转移模式并做出了评述;最后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尾提出了对于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具有重要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而后对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几个转移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了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武汉位于京广高铁与沪汉蓉高铁的交汇处,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研究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对实现武汉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搜集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了解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状况,进而分析说明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论文重点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确定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选择,进一步提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策略,为实现武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了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武汉位于京广高铁与沪汉蓉高铁的交汇处,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研究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对实现武汉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搜集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了解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状况,进而分析说明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论文重点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确定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选择,进一步提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策略,为实现武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产业转移对物流业的影响以及安徽省产业转移与物流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安徽省产业转移与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认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业应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此,文中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促进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广西的技术转移现状,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开展技术转移情况的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制定确立广西技术转移相关政策措施初步建议,以期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广西的技术转移现状,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开展技术转移情况的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制定确立广西技术转移相关政策措施初步建议,以期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钱黎阳  楼旭明 《价值工程》2011,30(18):311-31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农民增收,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一个基本前提。本文以西部省份--陕西省为例,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应面向工业部门,而且还应依托本地特色优势实现内部转移,其转移的具体方式为发展有特色的劳务输出、特色林业、特色旅游业和相关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江苏省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出近几年来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然后进一步探析产业转移的促进机制和抑制机制,最后提出产业转移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间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也正快速进行,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苏北地区应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肖安明 《价值工程》2012,(12):17-18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背景下,数字装备制造业是深圳装备制造业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发展的重大机遇,文章根据SWOT模型分析深圳市数字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提出利用深圳市发达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基础、良好的数字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以及高级人才易于聚集的优势,以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业,大力发展基础设备和零部件制造业,通过扶持相关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完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8.
以科技服务资源敏捷流转于产业集群为目标,构建了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管理模型,该管理模型不仅可促进相应资源的交互共享,而且可推动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式,可实现专业技术人员、产业集群辐射体系的自我生长,以及科技能力服务区域的拓展。以陕西区域集聚产业链、长三角区域中小企业集群科技服务管理为例,进行该管理模式的推广,结果表明:随着服务管理驱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营机制的建立,最终形成了一种跨区域、跨产业的"大产业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给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邓先军 《价值工程》2010,29(28):31-3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本文是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的思考,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湘南地区作为珠三角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是湖南对接粤港澳地区的前沿阵地,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区域合作,有效实现粤港澳沿海产业转移承接,是湖南在明确提出“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后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立足湘南地区发展现状,提出湘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