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以宽 《新智慧》2005,(12):9-1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2.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闻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是,孔子提倡的大同,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这只是一个公认的理想社会,上述这段话树立在各国孔子像前。我国提倡以德治国,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如老年社保工程、下岗再就业工程、推行医疗保险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重视希望工程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孔子推行以礼为制,以仁德治国,实现大同之治,因此他主张实行贤能教育,培养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3.
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势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文心雕龙》在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之下,已发展成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刘勰说"声发则文生矣"。可见在人类早期音乐和文学就是相伴共生的,音乐和文学关系紧密。本文将论述《文心雕龙·乐府》之"乐",其主体包括乐府的音乐思想、诗与乐的关系以及"乐与政通"三个方面。具体而言,乐府诗的音乐思想是以儒家礼乐为主的,古者诗歌无别、诗乐互为表里是诗与乐的关系,乐和政治的关系则侧重于音乐在政治中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今人大抵以为《汉广》一诗是恋歌,但本诗明言"之子于归",此诗之主旨必关乎婚姻。周代婚姻制度中存在"成妇之礼"及相应的"留马、返马之礼",本诗正是这种婚俗的产物。《诗经》中其他诗篇,如《关雎》,同样具有"成妇之礼"的婚俗背景。  相似文献   

6.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作为早期孔门论诗的宝贵资料,以《诗》教弟子的过程中,注重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下阐发其中的道德意义。这一特点是受几种原因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它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旦角,因在"情、理"对抗中对"情"不懈追求而感动受众。然影响其反抗精神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诗经》为影响其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道德规范对其行为和心理有影响。由此,《诗经》在《牡丹亭》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服饰观是在三代服饰损益因革的形制演变中形成的,其服饰观中所表征的君子人格、衣人合一的精神,是传统人文精神最显著的体现。认识和理解孔子的服饰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对三代以来尤其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态度,及其对礼乐传统的赓续与革新的现实意义,进而观照民族学位服在当代文化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孔子删诗"说为《诗经》学史公案,至今没有定论。肯定派与否定派各执一词,但似乎都找不到充足理由使人信服。本文将近年来双方所执的观点、先秦以来《诗》本彼此间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的梳理,以供大家分析驳辨。  相似文献   

10.
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对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燕歌行》系列作品的主题由"闺怨"向"征战"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论证,重点探讨《燕歌行》主题演变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文本意义的增值问题,有助于发掘诗歌文本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经》通过修身、养德、惜民实现了对"王"身体的规训,而孔子则通过礼和仁实现了对"士"身体的规训。从老子王之身体规训到孔子士之身体规训,体现了随着时代生产力发展,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种身体规训的变化,在身体发展史上,产生了契应于中古"道-学-政"传统的重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超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4):11-15,68
"三礼"中《周礼》和《仪礼》经过历代儒者整理和诠释,钻研得最为透彻,大、小戴《礼记》研究则相对较少。朱彝尊的《经义考》中"三礼"占有很大部分。以《经义考》内所收录的"三礼"资料为线索,阐释清初《仪礼》问题及其历史渊源以及当时《礼记》研究兴起的背景与原因。"三礼"中,朱彝尊更重《仪礼》,突出的正是《仪礼》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这在明清之际,诸儒的礼学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西汉班婕好作《怨歌行》,自比团扇,将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的同情。自此班婕好其人其事成为后世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典故,团扇也因此成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诗在继承了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对典故运用呈现出一定的新特点,团扇诗因此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唐诗中的“宫怨诗”在写作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诗经》四言诗结构通例、孔子关于《关雎》艺术和意蕴的评论,先贤对诗词"乱"章的注释,对该诗结构层次剖析以及对诗歌文脉的解读等多个角度,论证了《诗经·关雎》篇有存在错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诗可以观"最早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提出来的诗论之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对于"诗可以观"所"观"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历代解释不一。结合孔子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诗可以观"更多指的是观风俗之盛衰、观他人之志或观一国之志。  相似文献   

16.
冯智 《企业家天地》2011,(6):200-200
中国是传承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跆拳道作为一种武道文化强调"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宗旨。二者皆以"礼"为出发点,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把礼仪的修养赋予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使礼仪教育更具有鲜明时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家编年体史书。它为儒家五经之一,也是我国三种史体之一的编年体史书之祖。相传为孔子修订而成。它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历二百四十二年之史。它对后世之人及后世史传体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十分注重礼的民族,在中华大地酝酿数千年的文化中,讲礼仪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尤为必要。一礼仪的含义简单地说.“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礼仪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互相尊重,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三利”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论著。而孔子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学专家,他和盂子、苟子都非常重视利,他们把礼仪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之—。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孟…  相似文献   

19.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中心范畴。它是人格的规范,又是政治理论,既包括对人的内在要求,又是评判社会的价值尺度。“仁”把个体道德修养和变革社会的理想结合起来,真、善、美均统一在“仁”中。孔子仁学思想现代化的可能性有:一是仁学的内在精神要义使其现代化成为可能;二是仁学与时俱进的品质使其现代化成为可能。孔子仁学思想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孔子仁学思想有益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第二,孔子仁学思想有益于人与人相和谐。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义利观和价值观常被扭曲为影响商业发展,压制企业家精神生成的沉重思想枷锁。实际上,从孔子肯定物欲追求,支持商业活动,反对多关重税,赞赏通商惠工,培养货殖人才,揭示经商奥秘,接受商人赞助等第一系列言行看,其义利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其鲜明的保商惠商思想,更是与春秋末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步贷合拍的。即使在今天,孔子的商业思想对于充实和完善当代企业家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