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机制弊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俞越  孙昉 《投资北京》2008,(11):42-44
在短短的数月之间.随着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行三家倒闭两家改制,曾经在美国创造过神话的投资银行业彻底坍塌,更压垮了美国金融业脆弱的神经,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归功于场外金融衍生品(OTC)这一美国人引以为豪的金融创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地揭示了少数劣质OTC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危机的动力源,而OTC衍生品市场的放大效应与监管缺失,使得OTC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国际上扮演了金融瘟疫传播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为实施G20匹兹堡峰会有关OTC衍生品市场改革的承诺,FSB成员在设立国际标准、推进立法及改革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改革任务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从OTC衍生品市场改革的框架、主要国家和地区当前工作进展及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工作进展等方面对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以期对我国参与OTC衍生品市场改革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及国内市场发展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产品主要表现为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由于其非标准化主要在OTC市场交易.OTC衍生品市场巨大的风险通常认为转移给了那些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实际上它是本轮危机风险的传染源.对此,美国监管当局建议对OTC衍生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ABS)进行连贯和协调的监管,以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市场纪律的作用,并要求所有对OTC衍生品保持交易记录并定期报告.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的缺陷。金融危机后,全球加强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改革。从全球主要国家、经济体、国际组织提出的改革措施看,场外衍生品市场立法和监管制度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提高场外衍生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市场透明度、推动集中清算、加强非集中清算交易者的风险管理、发挥资本金的作用、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唐铁强 《新金融》2006,(3):38-41
以防范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为主的OTC衍生产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极为迅猛,其名义本金和合约数额也远远超过场内市场,品种创新也十分丰富。本文将根据ISDA的有关文件对目前OTC衍生产品的产品结构进行讨论,并介绍国际OTC衍生品市场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对中国发展OTC衍生品市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后,OTC衍生品市场的清算方式已成为监管者视野内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央清算制度的核心运作机制,论证了其具有的有效降低OTC市场交易对手风险、改善竞争环境与操作效率、提升市场定价效率、有助于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正面效应,也讨论了其实施所包含的争议问题,并结合中国OTC衍生品市场现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回顾《场外衍生品数据报备和汇总要求报告》(CPSS—IOSCO)的基础上,介绍了交易数据报备机制和报备数据汇总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果及相关要点,分析了协调各国报备信息库建设步伐存在的难点,提出了对我国建立场外衍生品标准化机制的启示和借鉴。文章认为,我国应在充分参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交易报备和数据汇集的方法,参与国际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完善我国交易信息报备机制,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倩 《新金融》2016,(9):42-46
金融危机后,强化场外衍生品监管制度成为各发达国家金融改革的重点,推进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无疑是改革的基石。构建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监管制度,必须首先解决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问题,确定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制度、集中清算的主体范围以及程序来执行适格清算标准。本文总结了危机后美国、欧盟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监管制度发展及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立法实施现状,对完善中国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和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行追溯,论证了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必然,是风险管理的必然。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繁复向简单回归: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经历了下调到反弹的过程。场内市场交易量的放大、买卖价差的收窄,以及OTC市场的未偿付合约名义价值等指标都表明了这一走势。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将呈现结构性分化:一是基础性衍生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衍生品发展的主流;二是结构简单、标准化程度高的单一卖方CDS将受欢迎;三是亚太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最后,中央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合约标准化的加强都将成为金融衍生品监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的风险和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尽快在场外衍生品市场引入CCP清算机制达成共识。文章以美国、欧盟和国际组织为主要考察对象,回顾了国际上实施CCP清算和对CCP监管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对CCP风险管理、财务资源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利益冲突监管等方面对CCP具体监管要求进行了阐释和比较,以全面反映CCP清算国际监管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三个新特点: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日趋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风险防范问题日渐突出,并由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契机已经到来。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应当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选择适当的产品切入金融衍生市场,并注重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风险防范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在边境贸易、跨境贸易和货币互换等方面已见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变迁,人民币应当从便利贸易投资的结算工具发展到多方位的国际使用。可以借助国际金融市场使人民币成为重要的投资品种和金融工具。应探索成立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而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有助于推进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有助于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参与者国际化程度及化解金融风险。因此,应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去”,为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清算及监管机制的最新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暴露出以CDS为代表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巨大风险。本文在回顾上述事件及其相关背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和探讨了当前有关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清算机制安排以及监管方面的最新演变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与规范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2006—2008年金融、保险板块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的避险动机,运用Logstic归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公司规模与金融衍生品需求正相关。表明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参与避险的数量不多,资产规模小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尤为缺乏。  相似文献   

16.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过各国监管当局及市场各方的努力变革,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正朝着更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简单化产品重回市场主导地位,清算机制的完善降低了市场风险,信用衍生品市场规范和市场自律管理得到加强。当前,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已初步建立起有序的监管体系和制度框架,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下一阶段,应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推动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制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收现状,比较了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税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三方面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金融衍生产品税收制度;降低签发和交易环节税负;完善所得环节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大规模的CDS合约交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放大了实际风险。然而,也不能完全否定CDS产品在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尤其是有效对冲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出现了引入CDS的相关研究。本文以欧美危机为鉴,就完善COS市场监管,以及国内引入CDS类似的产品后如何把握好金融监管与市场繁荣之间的平衡进行了相关思考,以期及早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3年财务数据,研究公司治理对管理者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制度背景,深入分析和检验企业产权、政策监管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对管理者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存在重要影响,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管理者越倾向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避免财务困境风险;相反,管理者越倾向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薪酬风险。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会受到所有权性质的影响,国有控制属性会弱化公司治理效应,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政策监管差异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