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旅游是一个区域开放度的象征,是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旅游业产品开发水平、市场拓展能力的象征。从1990年到2000年,浙江省的国际(入境)旅游在全国的排名长期徘徊在第七名和第六名。2001年初,浙江省旅游局在温州举行了历史上首次入境旅游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在对市场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抓住机遇,积极创新。会议决定自2001年起实施浙江入境旅游的倍增计划,十五期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再翻一番。温州会议以后,2001年底浙江省接待人次超过云南。2004年浙江省北攻日本、韩国,东联台湾、印尼,南拓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使入境旅游增长旺盛。全年接待游客276.6万人次,创汇13.01亿美元。提前完成了十五期间翻一番的目标。浙江省在2006年提出要将浙江建设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十一五期间翻一番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分析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对营销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城市旅游形象的网络化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互联网旅游大数据,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以互联网上目的地旅游知名度和旅游美誉度为基础指标的网络旅游形象矩阵,分析江西省各市网络旅游形象的感知与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网络评价的话语分析,采用语义网络分析和主题分析方法探讨网络虚拟社区中旅游者对江西省各市代表性景区的负面评价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各市网络旅游形象感知总体表现为知名度偏低但美誉度较突出的特征,各市间的网络旅游形象有较大差异;江西各市代表性景区负面评价语义网络呈现核心圈层、次核心圈层和外围圈层的核心—边缘意象结构;景点与景色、管理与服务、收费与消费是影响江西城市网络旅游形象的主要因素,并可进一步凝练成"性价比"这一综合问题。文章最后从宣传、整饰、提升三个层面提出加强江西城市网络旅游形象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青 《经济研究导刊》2014,(15):234-235
通过对福建省近年来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的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福建省近年来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方面均有显著增加;福建省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仍然不如北上广等其他旅游大省,且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家庭接待式的旅游方式仍有潜力可挖,应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生态关系的核心是区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竞合关系,研究区域内旅游地生态关系有利于打破旅游地各自为政的局面。文章首次采用定量方法来判断旅游地之间的生态关系,从资源价值、客源市场、交通区位、接待条件和资源类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判断矩阵测算指标权重,并利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判断模型,总结出高铁开通前后研究样本的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具有从竞争向寄生向互利共生方向转化的趋势,而高铁的发展加速了此种转化。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区域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住宿依托中心,进行节点状游览活动.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空间结构模式,是指由区内路径连接各旅游节点而形成的域面,以行政区域范围为界限;其演化根据其发展形态可分为极核型空间结构、点轴型空间结构和网络型空间结构三个阶段.在对岳阳地区进行实证后认为,岳阳旅游目的地为极核型的空间结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岳阳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及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南论坛》2012,(10):70-71
地处太湖最精华区域的无锡滨湖区,十二五期间,将秉持"城市即旅游"的发展理念,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旅游景区"进行整体打造与精心雕琢,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过境游向目的地游的"双跨越",力争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数2500万人、旅游总收入260亿元、4A级以上景区总数15个以上的发展目标,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湖湾型生态旅游度假胜地。——以彰显国际水准、引领产业前沿为标准,倾力打造一岛(马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岛)、两湾(蠡湖湾、十八湾)、三园(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长广溪湿地公园、山水城郊野公园),形成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度假集聚区。——加快培育高品质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度假功能,建好阖闾古城、荣巷历史街  相似文献   

7.
借鉴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根据旅游成长三角形态特征及组合模式,概括了旅游成长三角的演变阶段及形成条件,并以张家界3A级以上景区为载体,从旅游资源、地理邻近性、交通便捷性及经济链接性4个方面定量论证了张家界旅游成长三角的形成,再从空间演变角度,揭示了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旅游成长三角将历经起步→成长→成熟→优化四个阶段,空间表征模式由点→轴→成长三角→网络一体化,且资源互补性、地理邻近性、交通便捷性及经济互补性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张家界"武陵源—永定—慈利"旅游成长三角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高、空间凝聚力强、通达度好、网络链接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且在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目的地营销等循环累积机制,及旅游者消费偏好、旅行成本等反向力量的驱动下,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均衡的旅游成长三角。  相似文献   

8.
希腊、西班牙发展旅游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比较高,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00年希腊接待过夜国际旅游者1250万人次,居世界第15位;旅游外汇收入92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阳光、沙滩、海水为西班牙带来了大量的海滨度假旅游客人。2001年西班牙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495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29亿美元,均居世界第2位。  相似文献   

9.
陈琦  伏六明 《当代经济》2021,(1):99-101
随着旅游大众化、个性化时代的来临,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尤其重要,长沙市由旅游咨询集散中心服务、旅游热线服务、旅游公共网络信息服务、旅游公共标识和宣传服务组成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沙市应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统一的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内容和服务、提高旅游公共信息利用率、借助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以此提升长沙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增加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重要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流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维系多边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东盟11个国家的出境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变化。使用重心模型计算1995—2015年旅游流网络重心坐标,探究重心移动轨迹。结果显示:1995—2015年,中国—东盟旅游流网络的紧密程度和能级水平逐渐提升,网络的核心区域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网络中节点层次分化严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区域旅游流吸引能力和输出能力呈现强弱不均状态,东部旅游输出能力较强,西部旅游吸引能力更强,但国家间旅游输出能力差异小于吸引能力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旅游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ROST Content Mining分析工具,分析微信空间布局与受众偏好,结果表明:受资源禀赋与地区经济水平影响,浙江省旅游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特征,公众号影响力受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的影响较突出;公众号运营水平两极分化明显,总体来看信息同质化相对较低,创新性强。在推送信息上,受众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旅游项目、内容题材、出游时间都有不同层次的偏好。在营销模式上,旅游微信公众号可围绕"吸引、服务、互动、回报"四环节对应进行整合营销、双号营销、数据营销、会员营销和平台营销。  相似文献   

12.
沈鹏熠 《经济经纬》2014,(1):112-117
基于文献回顾,笔者从目的地形象视角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形成机理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品牌质量、品牌信任、品牌价值和品牌忠诚构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关键结构维度,并且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目的地形象作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前置因素的效应也得到了支持;所测试的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资产水平具有差异性。这些结论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理论建构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典型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网络关注度及有关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典型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每个城市与其它所有城市都存在旅游流的联系,旅游流网络非常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小型旅游流偏多;经济发达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接近中心度较高、有效规模和效率较大,往往处于核心区,对其它城市具有控制作用,核心区城市旅游流密集,边缘区相对独立。(2)第三板块既是主要的客源地板块,也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板块,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板块对第三板块的输出作用明显,第四板块和第一板块城市既是第三板块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第三板块城市的主要客源地。(3)网络整体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以及各城市中心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旅游流网络密度较高,旅游流流量较大,核心区城市数量最多,各城市旅游流联系密切,受限制较小;冬季整体旅游流网络密度最低,旅游流流量较小,核心区城市数量最少,各城市旅游流联系较弱,受限制较大。(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丰度以及交通便捷度是影响城市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旅游资源越丰富,吸引的游客就越多,在旅游流网络中的作用就越大;两个城市间交通所需时间越短,交通便捷度越高,旅游流联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14.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ArcGIS空间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省139个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的旅游景区主要以自然类和历史文化类景区为主,二者比例超过景区总量的45%;5A、1A级景区偏少,2A、3A、4A级景区为主体;(2)高等级旅游景区的R值、G值、Gini值、CV值分别为0.8114、29.44、0.9091和156.28%,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依据上述指标可将17地市划分为4个层级,其主要集中于青岛、临沂、烟台、济南等第一、二层次的地市;(3)53.24%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分布在半径30 km的缓冲区内,其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城区、近郊区密集,而远郊区、城市周边县市稀疏"的"圈层式"结构,形成5处明显的集聚点群;(4)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供给、集聚与扩散是其空间结构形成的4个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田野  罗静  崔家兴  蒋亮  吴益坤 《经济地理》2019,39(11):203-213
以长江经济带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为例,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加权网格维数对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建成考虑游客选择偏好的交通栅格成本数据集,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对该区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特征,其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偏好性,围绕省会城市及周边形成旅游资源显著集聚区。②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整体呈现近轴对称形状,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四大组团支撑,多中心协同的空间结构。③旅游资源的总体交通可进入性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东西空间差异,呈现出由东至西的阶梯状下降格局。④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呈现出等级与类型差异,同时高交通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出现分省内部空间集聚,形成分省内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近核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了河南省175个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了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区域间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开封、洛阳地区;②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现空间不平衡的特征,符合河南省旅游资源“弓箭式”的战略发展布局;③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受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景区地域组合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长春主城区6类共2 418个服务设施网点为基础数据,采用ArcGIS 10.1软件,引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圈层分析法等空间计量方法,基于服务设施布局视角讨论了主城区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服务设施网点所折射的城市用地结构以“单中心”集聚为主,同时外围也出现了扩散的再集聚,分层级呈现出“轴向式”与“跳跃式”并存的扩散格局,整体上形成了4级集聚中心;服务设施网点分布与建设用地整体上存在“偏差”,其集聚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建设用地,“西南—东北”两翼的服务设施网点配套明显不足;服务设施高密度区主要集中于“三环”以内,与建设用地的扩展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城市外围因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导致的城市功能缺失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地理》2021,41(3):231-239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收集在线游记文本建立文本数据库,可获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感知形象,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携程网、去哪儿网攻略收集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知—情感"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大连市的形象感知高频特征词,探索游客对大连市的旅游形象感知并运用百度指数分析校验。结果表明:(1)海洋、广场、公园是游客对于大连旅游形象的基本认知形象,体现其滨海旅游资源特色突出。(2)游客对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较高,评价中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感知的主要来源具体反映在景区(点)门票、旅游服务态度、交通基础设施破旧等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方面。(3)整体形象感知上,大连市的整体形象感知是滨海旅游胜地、"广场之城",正面积极感知占比较高。(4)游记语义网络图呈"核心—次核心—外围"圈层结构,以大连为核心,大连—广场,大连—海洋,大连—老虎滩是网络图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关系链。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空间扩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等级规模结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入手,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圈层分析、最临近点指数等技术方法,分析杭州市主城区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空间发展特征,认为杭州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同时,规模趋向大型化,功能趋向综合化,空间结构由单中心趋向多中心化,空间分布由城市中心趋向于城市外围,城市边缘区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开始增多,其向外扩张趋势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交通设施建设的较大影响,其空间发展对杭州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转变及城市整体空间的扩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杭州市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大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平均最近邻距离方法探究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杭州全域文化创意企业呈多核心聚集分布,分布密度由市中心向外围圈层式递减;杭州文化创意企业沿交通干线布局显著,呈现连片蔓延形态。(2)杭州核心九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具有显著的高校指向性;文化休闲旅游业与现代传媒业则集聚于城区中心休闲娱乐地带;艺术品业和文化会展业集聚于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地。(3)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且呈现外拓和分散态势。各行业的核密度明显升高,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7.26 km2增大到118.56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