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作为我国处理社会问题的重点,而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的切实了解.本次调查活动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展开的,通过深入农村,对农村教育、医疗、政策、农民收入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取证,依据调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及扶贫战略新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双双继续下降,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出现了诸如绝对贫困大为缓解但相对贫困有所扩大、经济贫困有所缓解但人类贫困仍然存在、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分布特征、贫困人口减少速率出现递减等的新特点。本文针对这些新特征,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政府扶贫战略的新指向。  相似文献   

3.
贫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阻碍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关于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通过对以往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总结,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对目前农村的贫困现状、出现贫困的原因以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农村贫困根源是农村知识的缺乏,农村的贫困让"小康"生活进程减缓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需要知识,农村知识贫困的问题成为解决"三农"的瓶颈,这一问题倍受研究"三农"的工作者所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贫困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险则在国家反贫与脱贫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CLHLS2011)大样本微观跟踪调查数据,构建Logit计量回归模型,将农村老人贫困分为经济贫困、健康贫困与精神贫困三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保险与农村老人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人多个维度的贫困。文章进一步指出农村老人贫困存在“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健康贫困与精神贫困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正向影响,但社会保险对农村老人陷入“贫困恶性循环”起到了的调节效应,即社会保险弱化了不同贫困之间相互的正向作用。这些经验发现可以为政府改善农村老龄人群的贫困状况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巳臣 《中国西部》2013,(10):46-47
中国是人口大国,半数以上的中国人都来自于农村。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而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农村贫困人口多,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很大。中国的减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7.
解决儿童贫困问题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关键,儿童贫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从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出发,通过儿童健康、教育、医疗三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女性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儿童多维贫困的影响越显著,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于缓解儿童多维贫困有重要作用。应加大农村女性教育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受教育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在我国农村取得了成功,但是也使得农村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即为财政农业支出。本文针对农村财政投资影响反贫困的结构分析着手,谈谈我国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三农"问题是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本文结合贫困农村地区的"三农"现状及农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并且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农村,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 对农村贫困的成因与贫困机理的正确认识,是研究贫困问题的前提。 关于农村贫困成因的认识,过去有“农民素质说”、“教育不足说”、“科技落后说”、“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低下说”、“环境封闭说”、“制度创新不足说”、和“贫困陷阱或贫困恶性循环说”等。这些理论包含了不少有益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关于贫困问题的认识具有很大启示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多少与现代经济学的进步有些距离,对贫困机理的刻划不够深刻。换句话说,现代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在我国还尚未很好地引入到贫困问题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西部与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消灭绝对贫困、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西部作为中国的半壁江山,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资源基地这一经济层次。解决西部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志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扶贫开发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和基本职能的历史阶段已经结束,扶贫开发即将进入一个由解决生存问题转入到解决发展问题,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入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在对萍乡市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我国区域间农村的贫困状况出发,分析区域间农村贫困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并以贫困人口作为主要因子,公共支出成本差异指数作为调节系数建立模型,重点阐述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提出一般转移支付只是缓解农村贫困差距问题的一种方法,要根本性解决农村贫困差距问题还需政府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5.
到1998年底,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200万,除去需要社会保障的残疾人和受灾人口,正常的贫困人口只剩下2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根据中央的部署,本世纪末剩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都能通过扶贫开发解决温饱问题。到时候是不是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就根本解决了呢?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客观而论,要真正基本上解决中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却存在着艰巨性、严峻性。在此必须对贫困人口问题重新认识。 贫困人口是贫困的一种现象,贫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越发展,贫困问题就越容易解决,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3/4强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后,城市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农村贫困问题再一次突显。如何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及特困户家庭的基本生活,确保农村贫困群体享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7.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弱势群体。由于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原因,许多农村贫困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构建。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根据其特点,建立适宜的心理辅导机制,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广大中西部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对于这些地区,如何摆脱贫困,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本报告根据对贵州毕节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以生态移民解决资源型贫困、重视退耕还林后续补偿、继续进行坡改梯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适度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强化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肖萍 《魅力中国》2010,(33):264-264
反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正确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贫困政策。本文针对我国农民贫困的现状,分析农民贫困的基本原因,提出解决农民贫困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响水县近年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多数农民早已解决温饱,率先过上小康生活,但仍有一部分农民在贫困中徘徊。这些农户为何没富起来?摆脱贫困,路在何方?我们从对响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17000户调查中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