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孙冬梅 《活力》2011,(5):176-176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出现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2.
高胜堃 《活力》2011,(20):107-107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和报纸中的新闻,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下面,就浅谈一下广电记者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3.
陈冰 《活力》2011,(9):62-62
一名记者的晶常工作,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采访”与“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前期工作,没有充分的采访是无法做出准确全面的报道的。而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学会怎么样提问题。记者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  相似文献   

4.
贾旭博 《活力》2011,(11):232-232
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认真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要求。作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就要树立强烈的为读者服务意识。增强人民群众观点.是强化为读者服务意识的前提。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必须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它一方面要真实、全面地向广大人民群众报道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最新信息。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出现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和报纸中的新闻,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下面,就浅谈一下广播记者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7.
董艳春 《活力》2010,(23):66-66
隐性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一种重要采访途径,是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意图采用的方法。对于很多被故意掩盖的新闻事实真相的采访。经常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目前各媒体常用的方法。有新闻同行说,现在采访调查的难度加大,记者越来越像“侦探”和“演员”,为了揭开新闻背后的新闻,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然而.这种能够还原新闻事实最原始生态的方法.却是调查性报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积极意义,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韩雪 《活力》2009,(9):97-97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9.
张小枚 《活力》2011,(18):101-101
每年的记者节,对记者和新闻媒体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平日里,人们关注新闻,这一天新闻关注记者。除了鲜花和掌声,最值得关注的当是:这一年新闻如何推动进步——这是全社会对新闻事业的期待.也是记者良知和媒体责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金伟群 《活力》2012,(23):84-84
一提到"无冕之王"、"党的喉舌",大家立即就会想到记者,是的,记者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产物,前期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不同媒体的记者在获取关于新闻事件信息时都要进行采访,相对于广播、报纸,电视新闻采访有着画面、声音、场景的配合特点,现场感强.这就要求,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的记者要具备一些特别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菲  范忠孝 《活力》2014,(16):54-54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可以说,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比较关键。  相似文献   

12.
苗迎杰 《活力》2011,(19):55-55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显昌 《活力》2011,(10):105-105
伴随科技发展.媒体新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记者采访、写作和发稿方式,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公布于众,可以联合视频、音乐、动画、图片多角度、立体式呈献给观众,给新闻时效性带来了方便.也适应了当前网络时代的要求。但是,由于网络记者可以单机独立成文。也可以多机联合成稿。绝大多数记者还是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4.
张蕾 《活力》2011,(1):92-92
提问是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以了解新闻事实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了解情况最直接、最简捷的方式.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要想“谈”成功,首先是要善于发问,“问”出来,才能“记”下来,“问”不出来,“记”什么呢?所以,记者首先要学会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要做一个好的“提问者”。  相似文献   

15.
高丽娟  黄金 《活力》2010,(12):235-235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要想把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写得鲜活具有打动观众的力量.记者就必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人为基础写成的。”  相似文献   

16.
吴天飞 《活力》2013,(10):49-49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级媒体.隐性采访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同时也是受众最需求的。从市场争夺和媒体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处理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沈德新 《活力》2011,(13):55-55
新闻界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所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新闻一旦偏离真实的生命轨道,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危害不可估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我们更应清醒的看到,虚假新闻是新闻事业的“毒瘤”。它不仅侵蚀新闻事业的健康肌体.更侵蚀着文明社会的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朱悦 《活力》2014,(16):60-60
尽管人人皆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年来,虚假新闻却不断涌现。虚假失实新闻不仅对媒体自身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公众进行最真实的新闻报道.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在树立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同时,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李佳 《经营者》2010,(2):47-47
对李少红导演的采访是在一间放着轻柔爵士乐的咖啡馆.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最成功的女导演,  相似文献   

20.
李婉婷 《活力》2011,(18):114-114
一、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的采访对象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了使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记者必须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而提问又必须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