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严介和 《浙商》2006,(8):18-18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的企业做项目、做产品。  相似文献   

2.
你肯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文化(当然还有其它的变种)。我对这样的说法一直不以为然,因为一流的企业是必须三者皆有才能成为一流,也因为我过去一直以为文化是一个我们作为企业管理者几乎无法掌握的变量。  相似文献   

3.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三流的公司卖劳力,二流的公司卖产品,一流的公司卖技术,超一流的公司卖标准。”随着跨国汽车企业在华投资和采购步伐的加快,中国零部件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不少跨国企业认为,由于中国汽车整车,特别是乘用车主要车型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产品采用的标准不同、系列也不同,这给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带来较大困难,制约了零部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晓菡 《经贸世界》2005,(12):54-56
“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企业家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品牌散发的光芒和魅力,都为打造中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而努力。因而,中国迎来了塑造品牌、彰显品牌风采与魅力的新“个性”时代。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知名的品牌都是靠着优秀的企业化来支撑的。  相似文献   

5.
点评:一流的企业做品牌,二流的企业做服务,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一部IPHONE手机,没人知晓200多家为其打工的供应商,人们记住的只有“苹果”这个品牌!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中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品牌!  相似文献   

6.
《新财富》2005,(11):48-49
从技术追随者,到局部领先者,再到规则制定者,20年间,中兴通讯完成了技术创新的“三级跳”。同时,在市场方面,中兴通讯也完成了从国内市场,到发展中国家市场。再到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三步走”战略。“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因此,逐渐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制定“游戏规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丽制定“游戏规则”的前提,则是独立掌握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0,(Z3):126-127
<正>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品牌,四流企业卖产品。山西要发展,影响全国,吸引世界,就必须造就出一批具有话语权的企业和行业。围绕这个目标,我省坚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创新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服务业标准化。标准化工  相似文献   

8.
四流企业卖苦力,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超一流企业卖文化.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如何培养企业精神和灵魂,系统分析了城商行的文化建设的几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城商行文化建设.促进城商行经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胥晓莺 《浙商》2012,(7):72-73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的“银行吃垮实体经济”的言论从一个方面佐证了“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黄树辉 《大经贸》2006,(3):34-37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市场——标准成为技术的核心制高点。 然而,从茶叶到大葱,从DVDN数码相机,再从数字电视到3G,“TBT之灾”让中国企业屡遭“标准之痛”。于是,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与防护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11.
《商务周刊》2009,(18):95-95
有一种理论在中国很流行: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可是,金融危机一来,做标准的华尔街投行整体倒下,做品牌的通用汽车濒临倒闭的边缘,做产品的苹果则红红火火。在中国有着同样的故事。做标准的唐氏兄弟早就不见了踪影,做品牌的蒙牛在毒牛奶事件中名声一落千丈,相反,只会生产的没出息的三元牛奶却在全行业丑闻中得以身免,产品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2.
陆亦琦 《中国广告》2013,(11):78-79
早在商学院听教授讲产品管理时就接触过这样的理念:四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仿制(山寨);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行业)标准。这样的分类的确有深层次的洞察力.对于做行业标准的一流企业而言.很大程度上它们的关注焦点是怎样将其品牌羽化成品类的代表.从而占据产业/品类游戏规则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为此,莱州市农机部门千方百计地协调农机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把优势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不断提升企业在农机行业的影响力和产品市场份额,牢牢掌握住行业发展的话语权,以此推动农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金勇 《商务周刊》2008,(24):38-38
几年前,中国企业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听说了西方一些跨国公司的发达秘籍: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年来偏执发展的苹果公司至多算是个二三流企业。然而,10年转眼过去了,一直偏执的乔布斯确实颠覆了秘籍的顺序。今年下半年的数据显示,苹果公司已  相似文献   

15.
《销售与管理》2008,(6):6-6
“一流的企业家,是精明+厚道;二流的企业家,是精明+精明;三流的企业家,是厚道+厚道。”“一流的人才不看书读报,看书读报只有伤害他。只知道学习,知识再渊博也不过是三流人才,二流的人才裂变知识,一流的人才创新知识。”“经商靠智商,智商不高的人千万别去经商。”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人说过: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标准,一流企业做文化。在企业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企业要想留住人员,企业必须建设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沈志勇 《商界》2006,(11):84-86
大家常说:“三流企业做事,二流企业做市.一流企业做势。”其实,营销也是这样。最聪明的营销就是在市场中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营销的本质就是“营势”、“谋势”。“谋势者”方能执市场之牛耳,花小钱办大事。正如孙子兵法所云:“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相似文献   

18.
黄怒波 《商界》2008,(1):3-3
企业突然长大,突成了一个难以驾驭的怪物。中坤的管理,从来不是一流的,甚至是三流的,因为它成长得太快。一个二流的老板带着一个二流或者说三流的管理团队,  相似文献   

19.
李磊 《广告大观》2008,(1):65-67
长期以来,中国茶业都面临着“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尴尬境地,始终只有知名的产区品牌(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而没有像“立顿”那样的著名茶叶商业品牌,这让中国打着“茶的故乡”称号却倍感无奈。如何让中国茗茶创出名牌,走向世界,这是几代中国茶农和中国茶业企业思索的难题,也激励着无数的有志之士为此奋斗着。“十年磨一剑”,天福茗茶,用它在大陆发展的14年,探索出了一条值得中国茶业企业借鉴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张颖 《创业家》2012,(5):27-27
执行力到位,一流的商业模式能大成,二流的商业模式能做出成绩,三流的商业模式电能发展成良性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