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李玥 《中国市场》2012,(19):81-83
"大而不倒"现象历史久远,现指金融机构因规模、可替代性与系统关联性等因素具有系统重要性而不能任其倒闭,否则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各国政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的根本目的在于防范或遏制系统性风险。然而,"大而不倒"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破坏金融体系的市场约束机制。解决"大而不倒"问题的政策路径主要有:加强审慎监管,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损失吸收能力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建立有效处置的制度框架,对发生风险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有序处置,以减轻其倒闭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2015年第二、三季度,中国股市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出现了一波股市震荡,其震动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波动频率之快,引发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担忧。本文采用EVT-GARCH-CoVaR模型,对2008年1月~2015年6月中国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测度,主要结论包括:(1)从长期来看,此次股市震荡无论各类金融机构还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基本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2)此次股市震荡引致的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主要来自各种类别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的快速累积,而不是由个别种类或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引发。  相似文献   

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倒闭产生的巨大负外部性使得各国在危机处置中更倾向于救助而非任其倒闭,但"太大而不能倒"又会引发道德风险,扭曲公平竞争。国际组织就SIFIs的危机处置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及建议,其中自救安排中的或有资本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工具而广受关注。或有资本不仅具有预防和早期救助、自救之功效,还能有效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巴塞尔协议II》的三大支柱原则完美契合。但或有资本亦存在不确定性较大、价格变动及成本效用减损等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具体的金融市场环境论证、设计、草拟相关规则及配套制度,需要在发行规模、发行程序、转化设计和转化条件等方面谨慎论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时期,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度量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采用CoVaR风险度量法对银行业、证券期货业及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系数进行了分析。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贡献之间具有差异,提示金融系统风险与规模、财务杠杆率高低以及机构盈利状况有关。文章旨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以在特定背景下采取相应的政策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金融创新和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间的资产负债关联日益紧密,整个金融系统具有复杂网络特征。金融机构是网络的节点,金融机构间的资产负债关系则构成网络的边。单个银行的风险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传染其他银行。2008年的金融危机即是由次级贷款违约引发的风险传染事件。由此,在研究系统风险时,除需关注"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风险,还需注意"太关联而不能倒(Too—Connect—to—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不仅冲击了全球金融稳定也给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危机初期,巴塞尔委员会把监管重点放在改善流动性管理方面,而目前,全球监管体系的进展更多的集中在监管政策的协调,防范道德风险和降低救助成本方面,由于大则不倒的金融机构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其逐步成为监管重点并有分拆趋势,监管政策也越来越具有反周期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宁新田 《商场现代化》2014,(14):118-121
我国信托业自2007以来实现了规模和利润总额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信托报酬率在下降,部分信托项目也暴露出风险。市场在担心信托倒闭、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在呼吁信托"回归本源"。本文在进行数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托倒闭和系统性风险无须担心;信托的转型方向也不应该是"回归本源",并就转型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陶冬 《新财富》2012,(6):34-34
一旦希腊退出,欧洲银行坏账风险势必大升,银行间彼此不信任也难避免,金融体系再现雷曼倒闭后因对手风险而资金断流绝非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9.
风险是未来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股票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风险的预期.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CoVaR方法测度系统性风险.结论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的平均相关性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从而引发银行系统陷入困境的概率也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一方面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近些年来扩张较快,风险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声誉资本的注入降低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规模大从而国家必须进行救助(“大而不能倒”)的预期反映在股票价格中.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的危机,如股灾、机构倒闭等。而系统性金融危机则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代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美国金融危机,1990年代导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日本金融危机, 1997年下半年袭击东南亚的亚洲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都是从一种金融市场波及到另外一种金融市场,如从股市到债市、外汇、房地产甚至整个经济体系。中国不仅尚无可能、而且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原因诸多,但可概括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手工整理的中国32家银行2007—2016年的细分资产数据,利用持有共同资产间接关联网络模型,本文从银行体系、银行资产和个体银行三个层面,分别构建了系统性风险指标、系统重要性资产指标、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系统脆弱性银行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同时银行体系对系统性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资产端来看,制造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是影响最大的系统重要性资产。从银行端来看,除国家规定的"五大行"以外,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大型股份银行也应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个体银行的系统脆弱性在总体数值和波动程度上差异较小,但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都较高,需警惕冲击引发的"联动"风险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信用卡业务、权益工具业务对银行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在逐步增强。本文把脉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事实特征,对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美、日两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造成的影响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在应对银行体系风险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利率市场化加大银行业风险时,存款保险能有效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和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但是在降低银行风险、防止系统性银行倒闭、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方面则作用有限。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存款人利益,但要特别注意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与制度环境的兼容性,同时强调存款保险与其他监管机制的配合。  相似文献   

13.
王培辉  袁薇 《财经论丛》2017,(12):43-53
本文结合未定权益分析法和动态因子copula模型研究了2008年1月至2016年3月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未定权益分析法计算的信用价差指标较好地揭示了单一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动态变化,次贷危机期间较高,2015年以来再次升高,具体来看,证券公司最高,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居中,银行最低.(2)基于动态因子copula模型计算的系统性风险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演进,2009年下半年至2014年底系统性风险较高,样本期间内金融机构在系统重要性上没有显著差异.比较发现单一金融机构违约风险较高,并不意味着系统性风险高,这取决于金融机构间相依结构.因此,加强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时,应关注金融机构间相依结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金融业迅猛发展,金融危机不断地冲击着整个金融系统,金融系统脆弱性也日益加剧。剖析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成因和表现形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监管,完善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优化金融组织和产品结构,分解金融脆弱性;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全面开展社会信用建设;完善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制度,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1月2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指导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制定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强,在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  相似文献   

16.
“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传导及防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重要性机构在系统性风险的产生、积累以及在金融危机的触发、演进升级中都扮演了重大的作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主要政策目标,可以从规模、可替代性和内在关联性等3个维度制定相应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以防范系统重要性机构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7.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大系统性风险。在此背景下,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现状,从供需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探讨了引发其波动的主要原因,并深入研究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围绕政策调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最后,从完善政策调控体系、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有效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北京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发现北京金融体系总体上表现出"聚"、"扩"、"深"、"效"四个特点。但是,传统银行体系和互联网金融体系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安全风险。金融改革深化有助于促使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当前资源尚未实现优化配置,实体经济又处于转型期,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金融体系潜在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暴露出来。可以通过对监管、金融机构体系、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来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防控金融风险,促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概况,区域性金融体系的形成与风险分析,以及金融监管在防范区域性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出金融审计通过有效监管金融部门来达到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目的,着重介绍了金融审计的理论基础、特点、现实问题及对策,最后在区域性金融体系的大框架下,对我国金融审计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银行是金融机构中的一种,并且现在银行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对银行业的关注力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一般会存在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它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银行也是不可避免的具有系统性风险。传染性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一个主要特征,其破坏性特别强,严重的会导致金融系统产生危机,于是现在不管是学术届还是金融界都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注程度不断高。本文就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问题和如何防控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