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有着近1个亿的庞大数字,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社会排斥问题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成为这个群体的发展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遭遇着种种社会排斥现象,如身份排斥、心理排斥、制度排斥、空间排斥、文化排斥、交往排斥、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等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层面分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着重剖析了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并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群体伴随着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发展、壮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城市对农民工群体实际上是"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从消除社会排斥和促进社会接纳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李俭国  张鹏 《财经科学》2015,(5):131-140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考虑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庞大的资金需求,应该优先将市民化意愿强烈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项计算,得出:沿海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为21万元;内陆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为16万元.加快户籍、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资金来源、城市融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发挥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前提.建立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从社会、政府、民间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帮助其更好地解决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蕾  潘芳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127-13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从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社会网络成员的联系频率、联系目的、情感亲密度、熟识程度、互惠程度五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构成,并进一步探讨了社会网络对其求职、城市融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传统农民工,其对城市的向往更强烈,目前其人数在我国已经突破1个亿。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其社会融入问题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为群体发展问题,应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从政府、社会、个体等角度提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内部结构产生了明显的代际分化,一群“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在国民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对这一群体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也愈来愈多,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总结了城镇化的理论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以期新生代农民工能更好的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明  孙正林 《经济师》2015,(2):240-24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文章通过应用灰色模糊评价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进行评价,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保障缺失、社区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体系,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等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状况是分析其就业质量的关键视角。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社会融入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在超大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次是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作用最小,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有利于发挥社会融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要着力提升大城市、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水平,以及中小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融入环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农民工问题是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产物,是城市和农村互相渗透的反映。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身利益问题的体现,还是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政府定位、社会组织、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多元化社会管理、农民工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公正公平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以期在社会层面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宪浩 《财经科学》2006,(10):99-104
城市二元社会结构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成本,因而应通过积极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尽快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本文认为,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关键是制度障碍和经济障碍.实现农民工社会融入目标,需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融入障碍消除阶段、融入机制完善阶段、融入文化培育阶段.而根据农民工社会融入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为城市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更为执着,更加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分子.然而,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种种的困境与障碍.本文在场域理论的视角下探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困境的原因,并对此进行社区工作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受到了不平等的政策待遇,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表现的状况并不乐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既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完善和改革制度体系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3,(10)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健全、融入城市困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和自身素质不高,解决办法是关爱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人力资本和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项社会工程,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是现实而有效的办法。政府支持系统应为其提供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保证;用工单位遵循《劳动法》,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同工同酬的劳动待遇;城市社区要将其纳入社区服务范畴,提高城市归属感;工会组织发挥依法维权的重要作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民间组织在培训咨询、援助服务与文娱交流等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有着社会经济与政策制度上的必然性,其自身的新特点也要求权益维护制度的创新。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平等权利理念,建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平台,鼓励创建社会公益组织。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追求的理念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进程中面临的发展权保障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的。以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系,以创建社会管理机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自身条件的优劣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在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不但具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愿望,而且具有逐步提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城市适应能力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和外部风险。因此,应从深化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条路径出发,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9.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应君 《经济纵横》2012,(3):101-103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心理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社会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我国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因此,需要在法律、制度、心理维护等方面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的身份仍是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歧视仍然存在;就业环境差、待遇低、工资被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权利不完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深化户籍制度及其配套设施的改革;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