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梅明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3):45-51,63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合约。它的出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本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概念及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信用衍生工具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借鉴意义;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标  周长富 《金融纵横》2013,(11):58-64
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金融危机和"伦敦鲸"事件的爆发,揭示了信用衍生品的自我扩张机制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会不断累积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必要性,提出信用衍生产品发展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针对信用衍生产品的高风险特性,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需要从机制和原理出发,借鉴国际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利率类简单的产品体系为主,避免产品链条过长、产品结构过于复杂而形成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建设产品结构体系、加强管理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完善市场环境,推动其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信用衍生品主要类别、积极作用及交易蕴含风险,分析评价了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包含信用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我国监管层也有推出信用衍生品的计划,并于2010年11月开始市场试点,在此背景下作者对构建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加快制定包括信用衍生品在内的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为市场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尽快出台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以解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有关规定与现行法律冲突的问题;适时修改监管规则以鼓励金融机构更多采用信用衍生品管理风险;逐步引进集中清算方式;改进信用衍生品监管信息披露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信用衍生工具风险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双重的信用风险和风险传导的特殊性.出于对金融稳定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监管.由于传统的监管体制不适应,风险管理技术的不适应,以及传统上对银行衍生工具表外业务监管资本银行账簿与交易账簿的划分,信用衍生工具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监管应进行相应的监管模式、监管技术、监管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信用集中化程度较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贷资产的技术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也具备了构建创新性金融结构的基础条件。借鉴国外银行开展信用衍生工具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兵 《济南金融》2004,(6):28-30
本认为信用衍生工具风险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重的信用风险和风险传导的特殊性。出于对金融稳定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监管。由于传统的监管体制不适应,风险管理技术的不适应,以及传统上对银行衍生工具表外业务监管资本银行账簿与交易账簿的划分.信用衍生工具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监管应进行相应的监管模式、监管技术、监管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利差巨幅波动造成的损失对银行偿付能力产生了冲击,而一些银行在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之间进行的监管套利,也影响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危机之后,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关注。本文对信用利差风险的识别、计量和资本监管改革等进行了探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利差风险计量和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对传染风险的研究转化为使用PageRank算法测算每家商业银行在每年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并研究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其引发传染风险可能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第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增加自身传染风险的同时,却实现了整体风险的下降,说明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活动有效的实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对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实现其风险管理功能;第三,从个体银行层面来讲,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存在增加其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冯谦  杨朝军 《上海金融》2006,(9):23-25,22
我国金融结构中一个突出的弊端是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资金向银行集中的现实,因此通过信用衍生产品使银行的风险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转移无疑是解决我国社会信用过于集中的有效方法。但我国现阶段推出的CDO信用衍生产品因定价复杂且具融资特性,并不适合在当前推广使用。比较而言,信用违约互换(CDS)不仅具有非融资性、结构简单等特点而且是构造“合成CDO”等其他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工具,因此,应首先开发信用违约互换以促进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推动我国金融结构良性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