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6,(13)
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权指在民事诉讼中为查清事实,了解情况对有关人或物,进行相关的调查、收集所需要用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据的权利。立法规定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也规定了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收集证据的权利,但也只是笼统的规定了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却未从规定具体的措施去维护这个权利,当事人面临收集民事诉讼证据十分困难的局面,而且法律上当事人能求助法院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较少且要求严格。为了有效改变这种局面,要从法院角度、证人角度以及从提高当事人自身能力角度去逐步完善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权。  相似文献   

2.
赵岩 《消费导刊》2009,(21):154-154
为了缓解举证时限制度与实体公正之间的矛盾,各国都在一定条件下规定了"新的证据",我国民事诉讼也不例外。根据《民事诉讼法》与《证据规则》,可以界定新的证据的含义;新的证据的范围要根据不同的审理程序和情形来进行,由于提交新的证据而产生的合理费用,要根据公平原则,在符合一定条件时,由当事人分担。  相似文献   

3.
由于诉讼法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诉讼证据制度体系,导致因经济状况迅速发展变化而造成了频繁发生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滞后等弊端,因而,改革和完善民事诉讼制度已迫在眉睫。必须制定新的有关证据的规定,促进实施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郦祥 《商》2012,(15):121-122,120
证据贯穿于诉讼活动的始终,是诉讼的灵魂,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而举证责任是证据制度的核心,它与诉讼结果有直接关系,影响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与诉讼活动的社会效益。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直接影响民事案件的审判结果,因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能否履行自己的举证责任与其是否掌握证据源密切相关,但是当事人是否掌握证据源与其承担的举证责任在某些个案中无法使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故本文将着重介绍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通过结合典型案例中当事人对证据源的掌握情况,阐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对民事案件审判结果影响的重要性、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何浩  陈红光 《商》2014,(9):154-155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民事诉讼制度离不开证据制度,民事证据制度是民事制度的核心和灵魂,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这就需要人民法官在民事审判中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本文结合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现状,从民事举证时限、事实认定及举证责任分配等角度分析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然性、体现方式以及探讨如何行使和完善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对在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的处理进行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并作出稳妥的处理,是对案件作出正确裁判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法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西方国家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针对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在民事诉讼中无足为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需严格遵循立法精神,以遏制刑讯逼供等严重非法取证行为为首要目标.而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举证属于非公权性质的行为,对其不当取证行为的制裁及对被侵权人的法律救助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在民事诉讼中设置该规则应当采用最低且必要原则,以减少其可能对实体正义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诉诸法庭,寻求法律的支持,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而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的首要任务是审清案件事实。但案件事实一般是过去发生的,审判人员不可能直接对案件事实亲自观察和了解,要查明和确认这些事实,就要借助证据。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就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当事人争议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事实。诉讼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并按法定程序提供和收集的合法事实。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蒯会敏 《商》2014,(41):214-214
对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学术界存在存置论与废止论两种不同的观点。在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较为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在随后修订的新《民事诉讼法》却回避了这一争议颇多的问题。我国偏重追求实体正义价值的法律文化传统中,不存在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设立的制度基础,同时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也缺乏对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实需求。因此,我们应当废除当前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由法官依照自由心证原则对于证据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在民事诉讼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程序,是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重要前奏,有助于收集和固定证据、促进合意解决纠纷、整理争点。我国仍未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目前我国还无法复制和移植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民事审前程序,而且即使是移植司法实践中也很难得到实施和推广,因此必须要考虑建构我国特色的民事审前程序。中国特色民事审前程序的构架在强调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要协调当事人权利与法官权利的运行,使其二者成为互助作用、互相制约的程序整体,最终建立起一种理性化的程序秩序。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5):225-226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审批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的诉讼理念与司法实践均实行的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为了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只要有证据就能够随时提出,而法庭为了探究事实的真相可以反复多次开庭。在证据效力不确定的状态下,大量案件长期拖延无法判决,使得司法实践产生了难以克服的重要弊端,严重损害了法院的权威与司法公正。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是《证据规定》中所提出的,在《民事诉讼法》中有所调整。文章主要就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商》2015,(36)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确立科学、公平、合理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理论及法律制度对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极为重要,对民事诉讼也意义重大。本文从民事证据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现状和不足,最后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优秀理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证据证明标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谷亚林 《消费导刊》2009,(11):137-138
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是调整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其含义包括意思自治和权力制约。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合理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尚晶晶 《消费导刊》2014,(8):228-228
我国于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65条在进一步明确举证时限的前提下,对证据失权有了进一步具体化,但对于其根据“不同情形”的处理却并不明确。本文结合审判实践中的案例探讨证据失权的适用条件,以期指导审判实践。  相似文献   

14.
居桐 《消费导刊》2011,(9):147-149,96
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关系到人民法院审判权限和当事人诉权保护,然而我国法律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十分抽象,使得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把握受案范围的界限较为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法院应当基于法的价值指向,准确理解民事法律规范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5.
蒯会敏 《商》2014,(41):211-211
对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学术界存在存置论与废止论两种不同的观点。在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较为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在随后修订的新《民事诉讼法》却回避了这一争议颇多的问题。但事实上,我国现行的以私录试听资料排除规则为代表的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诸多的困境,这一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16.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原本就是日本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日本修改民事诉讼法后,更是通过扩大文书提出义务的范围等途径强化了文书提出命令制度,为当事人更便利和有效地利用该制度收集书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种书证收集手段是大陆法系国家所特有的,也是我国构建民事书证收集制度时研究和借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吴晓明  李佳怡 《中国市场》2013,(45):217-218
诉权是公民的程序基本权,是第一制度性权利。2013年1月1日起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开始实行,新《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作出了修订,但管辖制度仍与诉权割裂,从而极易侵害当事人的诉权。将当事人于管辖制度享有的权利归属于诉权,以此将诉权保障与管辖制度的建构有机衔接起来,对于加强当事人的诉权保障与完善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以诉权保障为视角,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关于诉权保障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孟元元 《消费导刊》2009,(16):161-161
协议管辖制度作为民事诉讼契约化的表现之一,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法中都得到了普遍的确立。它赋予了民事诉讼当事人一项重要的程序权利,是国家对当事人意愿尊重的重要体现,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协议管辖制度的一些规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合理性,如何处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立法上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我国的协议管辖制度进行完善,以便于这一制度设置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商》2015,(33)
举证时限制度能够保障民事诉讼的有效进行。新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要求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及时提出证据。从起初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规定》中对逾期举证不予采纳的规定,举证时限制度逐步的被确立下来。新民诉法不但使举证时限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而且对其内容作出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民诉法司法解释对这一制度又进行了细化,使得举证时限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本文围绕举证时限制度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举证期限和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来阐述举证时限制度,并重点分析举证时限制度在民诉法司法解释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成熟,电子证据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电子证据进入民事诉讼领域后,对民事诉讼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为此,笔者以民事诉讼为视角,对电子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明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