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和机会成本法估算玉米种植户削减化肥、农药施用的补偿额度,并分析了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合理经济补偿下,削减50%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有91.16%和70.41%的农户愿意参与,积极性较高。削减100%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有78.68%和62.93%的农户愿意参与,积极性降低。(2)削减50%化肥、农药施用量的补偿标准合理区间分别为3270~6793元/公顷和5025~8456元/公顷;削减100%化肥、农药施用量的补偿标准合理区间分别为6090~9592元/公顷和6810~10803元/公顷。(3)按照产量划分土地等级,根据土地等级制定差异化补偿标准,将提高生态补偿效率。(4)家庭经济状况和农户生态环境认知情况是削减农用化学品受偿额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地区是我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首批试点,肩负着探索改善耕地土壤质量以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经验和措施的重要任务。基于2009—2019年市级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2014年湖南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的“准自然”试验,评估试点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显著降低了三地的化肥施用量,长株潭三地的化肥施用量分别降低了2.02%、5.96%、6.04%;政策效果存在地区异质性,长沙的化肥施用量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株洲和湘潭,深入分析发现,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化肥减施效应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化肥用量呈现五分天下局面,即蔬菜、稻谷、小麦、玉米和其余经济作物各占约20%,其中蔬菜用量最大,基本在23%上下。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化肥施用总量达到5912万吨。专家指出,中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居首位,但由于农民使用不当,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流失掉了,还污染了土地和环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博士表示,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工  相似文献   

4.
重点计算并分析了农业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带来的增长"尾效",以及农业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基于DEA方法计算了各资源的节约潜力。研究发现: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增长"尾效"存在,因此每年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1.32%;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为76.86%,其次是土地资源和能源——分别为1.08%和1.01%,水资源的贡献率仅为0.07%;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22.17%,劳动力的贡献率甚至为负(-1.19%)——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就业冗余;1983年以前,冗余量最高的是水资源,其次是土地,再次是劳动力和能源,之后各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但是2002年以后各资源的利用效率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化肥施用总量与结构(一)我国化肥施用的总量与结构变化。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肥料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农业施肥总量和施肥水平出现了不断提高的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活动。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全国总的化肥施用量已由1985年的1775·8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4836·7万吨(折纯),科学施肥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施用总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从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农民用肥方法看,全国总的化肥施用量还没有达到最高峰,仍将进一步增加。从施用品种看,随着施肥水平一定程度的提高,近些…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内涵式增长。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水资源、农机、化肥、人均耕地和家庭固定资产等。其中,有效灌溉土地、水资源、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我国各省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总体呈增长态势但省际差异较大,效率较高的省份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建议通过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等措施,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细致分析我国消费需求贡献率、最终消费率的变动趋势,并与国际水平进行了比较,寻找导致我国消费需求贡献率、最终消费率连年下降的真正原因。我国消费不足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造成严重制约,但这也意味着启动消费需求蕴含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8.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较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低,潜力巨大。2003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6770万公顷,我国仅为210万公顷,占世界的3.1%。我国的测土配肥技术早已成熟,专家系统和网络技术也不落后,但我国农田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和美国平均使用量的26.5倍,报酬严重递减。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1978—200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贷款额、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8岁以上农民上网人数等数据,检验了新旧农业生产要素对改造传统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等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有限,更多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现代农业信息与因变量(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依次减弱。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最显著,依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虽然解释变量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通过了回归方程的检验,但影响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应依靠现代服务业提供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0.
农业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然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61-62,80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灾害成灾率一直居高不下。平均达到50%。比发达国家高10多个百分点。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灾害成灾率有重要影响。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相对减少以及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大量增加是导致农业灾害成灾率长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席利卿  彭可茂 《经济师》2014,(7):71-73,75
文章运用超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利用Frontier软件分析了1992年—2011年中国大豆产出及要素投入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大豆收获面积、化肥、农药及劳动对产出的边际贡献程度,并分区域、分阶段测定了大豆生产的技术效率。研究表明,最近20年,上述四类投入要素的边际贡献率均为正值,且面积贡献率>农药贡献率>化肥贡献率>劳动贡献率;同期平均生产技术效率为67.07%,东部、中部及西部分别为73.57%、67.35%及63.48%。并在最后做了相关的分析与讨论,为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田用肥结构出现扭曲现象,其危害日趋明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对农家肥的使用日益减少,化肥施用量日益增加,用肥结构日趋失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力下降,农业生产日益受到威胁。据统计1987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达1999万吨(折纯量),平均每亩耕地施化肥13.9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每亩施肥6.3公斤水平的一倍多。1987年山西省化肥施用量达到178万吨(实物量),平均每亩耕地施化肥31.9公斤,比20年前增长了8.4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甘肃省14个市州2004—2016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系统GMM估计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增长率;(2)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同程度加快了农业经济增长,相比而言,在甘肃省,农村用电量的增长效应高于农业机械化;(3)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显著正向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受灾面积抑制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芳  李炳军 《技术经济》2010,29(12):74-76
本文运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7%,仅次于物资投入的贡献率,而劳动投入和土地的贡献率却很小;从经济增长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5.08%,但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5.
企业应该是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主体,履行消费启蒙的职责。我国企业启蒙消费潜力巨大,进行启蒙消费意义重大。我国企业启蒙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研发创新不足,而研发费用对企业收入有巨大的贡献率。企业要通过加强产品研发创新和营销创新,提升启蒙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78—2015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增长核算法,测算了市场潜能、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34.86%),市场潜能次之(34.55%),再次是TFP(22.03%),最低是劳动力(8.56%)。根据"克鲁格曼质疑"的界定,对中国"增长奇迹"贡献率最大的是"灵感"因素,贡献率为61.93%,"汗水"因素的贡献率为38.07%。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确实主要依赖于"汗水",其贡献率达62.03%。但"汗水"的贡献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1990—2000年为52.41%,2001—2015年快速下降到21.93%,而"灵感"的贡献率开始占主导地位,达78.07%。就区域差异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灵感",欠发达地区更依赖于"汗水"。本文的核心结论是:1978年以来中国创造"增长奇迹"是高投入增长和高效率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依赖于"汗水"与"灵感"的双轮驱动,且越来越依赖于"灵感"。该结论并不支持"克鲁格曼质疑",且认为由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和商品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等"灵感"因素的增强,中国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7.
"化肥消费大国"敲响污染警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嵬 《环境经济》2005,(6):28-29
目前,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4100多万吨,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化肥消费大国。化肥的使用,推动了农作物增产,但过量。不均衡施肥不仅降低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肥消费强度变化驱动效应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丹 《经济地理》2014,(3):121-126,135
采用2004—2011年31个省(市、区)的数据,对中国化肥消费强度变化的驱动效应进行了测度和时空差异比较,并进一步对影响化肥消费强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11年,我国化肥消费强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化肥利用效率变动共同推动了化肥消费强度的增加,且化肥利用效率贡献率高于结构调整贡献率。②不同地区化肥消费强度变化的驱动效应不同。结构调整效应负向驱动地区多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效率效应负向驱动地区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③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人均耕地规模、技术进步、上一期化肥消费强度、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耕地质量等因素对化肥消费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仅带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同时引起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改变,总抚养比的降低为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以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为背景,讨论了不同阶段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并检验了其影响渠道及作用条件,发现人口因素的发展变化对我国1996—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相对贡献率达到20.18%,但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依赖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0.
粮食生产中化肥施用量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要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首先要理清化肥施用的影响因素。利用空间Durbin模型(SDM),设置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空间三种权重矩阵,采用Spatial Regression ModelPartial Derivatives方法,以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2)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化肥的销售价格对化肥投入存在抑制作用,粮食销售价格、各省经济发达程度、农民的文化水平对化肥投入存在促进作用;(3)未来我国化肥减量的压力比较大,压力主要在粮食主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