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交通的能耗、污染和生态等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作为示范性城市的北京市,研究其生态交通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梳理和对北京市生态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构建生态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北京市2006—2015年的生态交通指数。结果显示:近五年(2010—2015年)的生态交通指数较前五年(2006—2010年)有质的提升,但就近几年趋势来看,生态交通指数略有下降,这可能与北京市的交通资本规模、交通结构、交通一体化建设和交通文明程度有关。因此,应该扩大交通投资规模、优化交通出行结构、建设一体化交通网络,倡导文明出行的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交通运输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一直是交通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使命,需注重交通运输的质量效益和交通一体化的融合发展;需兼顾交通运输服务的经济高效与公平性、韧性;强调以人为本,兼顾区域交通与城乡交通协调发展。交通强国战略以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和世界前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对此,未来交通地理学学科发展需相应关注:面向新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方法创新研究、基于开放视角下的跨境交通互联互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人为本的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物流与供应链地理、发展与安全统筹视角下的交通韧性、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交通等研究方向,不断完善与创新学科基础理论与研究范式,为交通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已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已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陈希琳 《经济》2023,(6):14-18
<正>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对交通运输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阶段的重要五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重大意义何在?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各项工作?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5.
张军红 《经济》2023,(6):74-75
<正>近日,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召开会议强调,要扎实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扎实做好新阶段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各项工作。《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十大行动框架,提出了53项重点任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任务,推动出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公众出行需求增多,交通运输保障任务繁重,各出行平台充分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城市出行服务保障工作,促进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新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生态文明理念融于城市新区建设中,是对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两大国家主导发展理念的践行。研究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新区建设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对于刻画城市新区应具备的特征、引导建设规划方向、提升城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解读,依据对"自然—界面—经济—人居"这一"全过程"进行"全生态"建设的思路,构建了包括"自然资产、环境亲和、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四个层次共39项指标的城市新区建设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按指标的状态属性和约束属性进一步细分。既可作为城市新区建设和运营过程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又可作为新区建成状态的评估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住区规划的理论研究从物质功能主导转为人居环境和社区情感,对社会、文化、心理等的"深生态"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分析城市生态住区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还应具有独特、丰富的人文生态,凸显人文内涵是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时,文章以人文生态的内涵为出发点,探讨了人文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全生态"解读,从生态环境和文明生态化两个方面,构建涵盖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建设、物质文明生态化、政治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5个方面共计31项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识别与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向,通过构造生态状况指数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运用衡量差异的熵值赋权法对2015年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的状态与建设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建设力度整体上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内部的结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生态敏感地区—浙江衢州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情况,建立3层次共34个指标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浙江衢州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析。结果显示,压力指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率达131.25%;状态指标呈现起伏式上升的态势,除了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24.5%,其余年份均上升;响应指标波动较大,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趋势;而生态安全综合指标则呈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趋势,各年生态安全综合得分排序为2007﹤2008﹤2006﹤2009﹤2011﹤2010。  相似文献   

11.
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瓶颈制约、总体缓解、基本适应三个阶段,进入引领发展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交通运输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交通强国的基本内涵包括“自身强”和“强国家”两个维度,要求以人文—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秩序为基本依据,顺应信息时代人类活动时空组织模式的革新,通过应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交通的需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和战略性作用,推动形成和谐、有序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绿色贸易与生态文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重要议题的背景下,从2006—2015年我国七大地区和各省份的生态文明程度,分析我国绿色贸易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从整体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和西南地区,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从生态文明程度演化趋势来看,我国生态文明程度发展大致分为"攀升—下降—稳步上升"三个阶段;我国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不同省份的绿色贸易与其生态文明的相关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更需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等,以环境产业为抓手,促进绿色贸易发展,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突破了"人类中心论",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实现了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和谐"和"三个可持续"。这种文明指导下的发展是一种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发展生态经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紧扣"生态"二字,运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在战略上,重点是坚持修防并举维护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示范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提振绿色工业,利用"一带一部一港"打造两型物流业,融合人文自然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业,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国发展生态经济的代表性名片。  相似文献   

14.
交通强国     
《经济》2023,(6):12-13
<正>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阶段的重要五年。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是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区域现状,建立了适用于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行为、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六个方面。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间动态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4年到2008年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的水平提高显著,而生态行为、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北京市2007年以前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备阶段,到2008年已经接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级阶段。此外,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内核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为环境为本理念的坚持和对"人—自然"整体价值观的关注。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云南现代民族漆器设计,从涂料到胎骨都坚持选用生态环保材质,在装饰图案和髹饰色彩等形式设计中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执着追求。艺术匠师与自然建立了和谐的审美关系,实现了与自然的生命共振,产生了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怀,收获了多维度的自然价值判断,云南现代民族漆器在自然观照中实现了生态设计的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王强 《经济地理》2012,32(4):1-5
人文—经济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过程中也存在三大分异现象。为更好更快地促进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人文—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这一问题,广泛交流了各自对未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思考,探讨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在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的同时,促进学科发展。通过热烈讨论,会议最终明确以下两大学科发展方向:一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应以地球表层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时空规律为科学命题,以解决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来构建自身科学体系;二是,人文—经济地理学要在社会应用体系中有凸显其科学价值,广泛开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社会发展做出具有显示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露野 《经济论坛》2005,(18):135-13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住宅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镇住宅建设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统计资料显示,1992年至2003年,全国城镇住宅年平均竣工面积达4.49亿平方米,2003年底我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3.7平方米,住宅的自有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人们的住宅消费需求开始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从以安居为目的向更高的需求提升。消费者在选择住宅时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房型、面积、容积率、交通、公建配套设施等传统指标,对于住宅建设使用的建筑材料、小区绿化景观、水环境、空气质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康指标也逐渐重视起来,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经为购房者所关注。良好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成为现代住宅小区建设追求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对文献的集成式梳理和归纳,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的构建模式、表征内容、实证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提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应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界定,另一方面应在指标设置、处理方法、应用范围等方面注重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