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且随着公司股权的分散,基金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且随着公司股权的分散,基金时公司绩效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3.
唐国琼  林莉 《财会月刊》2007,(12):14-15
本文对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且随着公司股权的分散,基金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章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情况。机构投资者选择证券投资基金作为研究对象,公司治理效果选择公司业绩和上市公司董事治理排名来体现,对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比例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金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具有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与董事会治理排名具有统计上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金融契约和控制权配置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金融契约-控制权配置-管理者投资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不同金融契约结构下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属性特征及其对管理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并以2002~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负债规模与过度投资之间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同时,流通股比例增加则有利于抑制管理层过度投资,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不仅不能抑制过度投资,反而会恶化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地方国企的过度投资程度最高,央属国企的过度投资水平居中,而民营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6-200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企业过度投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且自由现金流越多的企业,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国有控股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容易发生过度投资;经理持股对过度投资有抑制作用;负债不仅没有抑制过度投资,反而使其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郭聪  周晓东 《价值工程》2010,29(2):36-38
文章采用了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公布的季度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变动与股票价格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牛市中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比例的变化与股价波动性成正向关系,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在熊市中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变化与股票价格波动性成反向关系,起到了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聪  周晓东 《价值工程》2010,29(1):36-38
文章采用了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公布的季度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变动与股票价格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牛市中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比例的变化与股价波动性成正向关系,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在熊市中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变化与股票价格波动性成反向关系,起到了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08-2012年沪深两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过度投资存在着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即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不断加大,过度投资水平逐渐降低,然而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临界点25.35%之后,随着持股比例的进一步增加,过度投资程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股改后大股东持股比例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指出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由45.58%下降到36.92%,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控股权,使得各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缩小,可能形成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是否会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受现金流的影响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存在显著的促进影响,股改后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相关性小于股改前;2.投资对现金流敏感的原因是普遍存在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下的过度投资行为,股改后虽然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下降,但是这种变化趋势却加剧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3.股改使得前五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范围趋于缩小,股改后股权制衡缓解过度投资的水平比股改前提高,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1年-2004年的375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与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与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控股股东有能力自由选择是支付现金股利还是用其他方式转移上市公司资源时,现金股利支付率与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就变得更不明显;而组织形式使集团控股股东转移资源的途径多样化,控股股东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与资金占用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同样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权结构安排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具有利益侵占效应,即非流通股股东因无法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而追求高额现金股利。非流通股股东较低的初始投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其对高额现金股利的偏好。但相对来说,现金股利只是一种较弱的利益侵占方式,并且现金股利支付将增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难度,因此,证监会将现金股利支付作为再融资门槛的重要参数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以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对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决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不分配现象得到缓解,但派现水平仍然偏低;异常派现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仍然存在普遍"群聚"现象;现金股利支付率有所降低;现金股利的连续性不强;现金股利的行业特征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证监会2006年5月颁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2008年10月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为背景,研究半强制分红政策下现金股利发放对代理成本的控制效应。研究发现,现金股利的发放可以有效抑制过度投资水平,但这种抑制作用仅对高资产负债率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产生影响。迫于再融资的需求,这类企业的分红水平显著提高,并导致投资不足,半强制性分红政策并未起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房地产企业都在进行投资规模和范围的扩展,不仅使投资效率下降,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着过度投资行为的因素,提出相关假设,再选取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2003-2009年的样本数据,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行为,但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发展环境的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还不足以成为抑制过度投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投资者情绪、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行为金融学背景对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投资者情绪条件下,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的效应存在差异。在股市上涨时期,不同股利政策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影响几乎没有显著差异;在股市下跌时期,现金股利成为投资者获得收益的主要来源,因此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受到市场追捧。因此,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定不仅要考虑自身情况,还需要考虑市场情绪。  相似文献   

17.
运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数据,对金融危机、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政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市公司倾向于不支付现金股利或降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以应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相对于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现金股利偏好反而有所增强,即在金融危机期间,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以满足大股东对现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现状研究后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虽然自2000年开始分红热情空前高涨,但其现金股利分配仍缺乏连续性,股利分配水平低,部分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行为受政策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2004年至2010年71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金字塔结构特征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权、现金流权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及支付力度显著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支付力度显著负相关;金字塔结构较复杂、终极控制人具有集团性质时,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支付力度较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受终极控制人产权性质影响。  相似文献   

20.
《Economic Systems》2020,44(4):100812
Enhancing investor confidence is crucial for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Does having a semimandatory policy to pay dividends help to enhance investor confidence? What is the origin of the cash dividend paid by companies to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so as to enhance investor confidence? Based on these considerations, this paper uses the exogenous policy shock that in 2006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required listed companies to pay accumulated dividends of no less than 20 % of average annual distributable profits and adopts a panel difference-in-difference estim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whether this new policy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vestor confidence. In addition, it explores the source of external financing for cash dividends by examining dividend-financ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mimandatory dividend policy has led to new dividend-financing behavior by listed companies. The cash dividend paid by companies comes mainly from external financing, especially a net increase in debt. The paper expands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dividend payment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point for decision-making by shareholders, company managers, and regulatory ag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