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的热性惊厥患儿104例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的含量(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血清铁含量(SI),并以同期98例呼吸道、肠道感染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分析其结果。结果惊厥组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多为小细胞性贫血。结论小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铁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热性惊厥的原因之一为缺铁性贫血。6个月~5周岁儿童,大脑的兴奋系统和抑制系统的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易发生惊厥。许多临床资料证明热性惊厥的发生和神经介质失调如5-羟色胺、多巴胺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红细胞脆性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在新生儿地贫筛查中的价值应用。方法通过血红蛋白电泳和PCR技术诊断,对48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分析,包括血红蛋白电泳、基因型、血液学指标等项目。结果地中海贫血组的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的血红蛋白,且地中海贫血组的MCV明显较低,两组婴儿的网织红细胞计数、MCHC、MC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地中海贫血与β-地中海贫血的Ret、Hb、MCHC、MCV、MCH、红细胞脆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红细胞脆性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有效运用,能够对新生儿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快速的筛查,使相关并发症得到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治地区健康成人体检血常规结果,并分析体检患者贫血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6~12月到我院体检患者1295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结果 1295例患者中男性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上限高于正常参考区间上限,女性红细胞计数上限高于正常参考区间上限,血红蛋白含量参考区间则比正常区间稍宽;贫血发生率为7.18%。30~49岁女性贫血率高于12%,并且以缺铁性贫血较常见。结论长治地区应建立自己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区间;血常规体检可简便、有效的筛查出贫血症状,建议对本地区成年女性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为贫血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提供早期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全血细胞计数对再生性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疾病的鉴别价值,以供临床诊断工作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6例骨髓增生异常患者与122例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血细胞计数检查,比较全血细胞计数对两种血液疾病的鉴别价值。结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患者(P0.05);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患者(P0.05)。结论使用全血细胞计数对再生性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患者的鉴别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值得医生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血常规检查中如何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2012年进行血常规检测的病理报告共150份,其中检测结果分别有正常、缺铁性贫血以及轻型地中海贫血,各50份。缺铁性贫血报告为A组、轻型地中海贫血报告为B组,正常报告为C组。对比三组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体积分分布宽度(RDW)相关数据。结果 C组RDW指数在10.5%~14.5%之间,A组RDW指数超过14.5%,B组RDW指数均不超过14.5%,A组与B组之间筛查相符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RDW筛查方法对于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之间的鉴别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且操作方便,有突出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达到92.8%,平均治疗时间为(8.7±2.4)d,患儿平均抽搐时间为(4.1±1.1)min;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1.4%,平均治疗时间为(12.6±2.7)d,患儿平均抽搐时间为(7.4±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高热惊厥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患儿的治疗和抽搐时间,且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常子宫出血相关性贫血患者采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对临床疗效、红细胞指标及铁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异常子宫出血相关性贫血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摸球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用右旋糖酐铁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铁代谢指标、红细胞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92.86%)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72.09%)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红细胞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铁代谢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9.52%)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27.91%)明显更低(P<0.05)。结论 采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相关性贫血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铁代谢指标和红细胞指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对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母乳喂养组167例,婴儿出生后4个月内给予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组104例,婴儿出生后即给予混合喂养,在婴儿3~4月、6~7个月进行北京市儿童系统管理体检时检测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结果婴儿3~4月龄时混合喂养组婴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48.1%,明显高于纯母乳喂养组的3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辅食后,两组婴儿6~7个月时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婴儿纯母乳喂养可减少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适时、适量、合理添加辅食是减少缺铁性贫血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葵胶囊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5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则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葵胶囊联合肾康注射液,两组治疗14d后比较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生化指标及贫血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优于后者。结论黄葵胶囊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数据对比。方法选取我院88例正常人群进行血常规检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末梢采血方法,研究组给予静脉采血方法,观察两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比容以及白细胞数据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血液采集方法对比分析,采用静脉采血方式对患者血液进行采集检测,效果较好,可以准确的反映出血细胞数据,具备较强的医学根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对性治疗与经验疗法对妊娠贫血产妇预后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妊娠贫血患者3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71例)与对照组(171例),试验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经验疗法。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改善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治疗有效率以及妊娠不良结局(包括妊娠高血压、早产、胎儿窘迫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升高,但试验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妊娠不良结局的总发生率(13.5%)低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治疗对妊娠贫血产妇预后及分娩结局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病症的临床观察以及治疗方案。方法对68例高热惊厥患儿的资料(包括年龄、发病原因、家族病史等)以及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小儿高热惊厥时,及时采取措施止惊,并且采取吸氧、退热以及抗感染等处理措施,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8.5%。结论小儿高热惊厥是常见的急诊病症之一,与患儿年龄、性别、家族病史有比较大的关系。对于小儿高热惊厥致病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的总结,有助于医务人员对患儿高热惊厥的及时治疗,可以避免患儿脑部神经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控制惊厥持续状态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将48例惊厥持续状态患儿随机分为异丙酚组(24例)和地西泮组(24例)。异丙酚组首剂给予3mg/kg,静脉推注后以90μg/(kg·min)持续静滴48h后根据惊厥情况逐渐减量至停用。地西泮组用地西泮注射液首剂0.3~0.5mg/(kg·min)的速度静脉推注,后以0.1~0.2mg/(kg·h)持续48h。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起效时间、复发率、及预后。结果两组控制发作及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起效迅速;异丙酚组的复发率较地西泮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注药后计算苏醒时间,异丙酚组平均24h,而地西泮组4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异丙酚控制惊厥持续状态效果佳,是较理想的抗惊厥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生儿产生惊厥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新生儿惊厥的水平。方法对140例惊厥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惊厥发作类型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0例患儿中,主要病因是缺血缺氧性脑疾病45例、化脓性脑膜炎30例、代谢性疾病25例与颅内出血病15例,其它原因25例。临床表现为微小型发作51例,阵挛性发作21例,肌阵挛性发作32例,强直性发作36例。140例患儿经抗惊厥治疗后,治愈率达到95.00%。结论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由多种病因引发,轻微型惊厥难以被发现,危害较大,需密切观察。临床还需加强围生期的保健工作,预防感染与并发症,如低血钙、水电解质紊乱等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蔗糖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80例MHD合并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蔗糖铁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Hb、RBC、SF、HCT、TSA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9.9%vs.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蔗糖铁可以有效改善MHD患者的肾性贫血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波照射肺俞穴与抗感染同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惠州第一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肺炎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波照射肺俞穴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2±1.3)d,对照组为(8.4±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发热消退、咳嗽消失、啰音消失、气促缓解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治疗中实施微波照射肺俞穴与抗感染同步治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患儿的症状,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A、铁、缺乏营养疾病是由不平衡的单微量元素组成,是世界上影响儿童健康的三个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症状表现之一[1]。为进一步了解费县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情况与维生素A营养状况,分析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为维生素AD滴剂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缺铁性贫血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贫血的常见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随机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我院诊治的小儿贫血患者中选取300例,通过统计其发生贫血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且针对性地讨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大多数患儿贫血程度集中在轻度贫血,随着年龄增长,患儿发病率也相应增加,但贫血程度却逐渐减轻;4个月以下的患儿主要集中在先天性储铁不足,其次为喂养因素等;5个月至6岁的患儿主要集中在喂养因素,其次是先天性储铁不足等;通过人工喂养的患儿平均发生贫血的概率比母乳喂养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贫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与贫血程度均不同,为了预防小儿贫血,应提倡母乳喂养,针对不同原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腹泻患儿8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2 h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例(2.3%)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7例(16.3%)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患儿口服蒙脱石散剂治疗儿科腹泻可加强常规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经腹股沟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10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58例作为腹腔镜组,行传统经腹股沟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9.2±2.2)min,(22.6±4.5)h和(3.0±0.6)d;对照组分别为(42.5±4.2)min,(56.2±6.0)h和(5.8±1.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出现阴囊水肿2例,无皮下血肿和鞘膜积液发生;对照组出现阴囊水肿5例,皮下血肿3例,继发鞘膜积液2例,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