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但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仍未明确。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诉讼主体的缺位之间的矛盾,要求明确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比较法依据、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基础,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应处于原告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应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的权利,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为主,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模式。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对传统的诉讼法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立法部门应突破传统的诉讼理论瓶颈——"直接利害关系"理论,并借鉴国外关于环境公益诉讼成功的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修改诉讼法,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别程序并赋予公民个人、环保团体以及检察机关以原告资格,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环境和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民事公诉是检察机关创新检察监督理念,维护社会公益的新模式。由于检察机关特殊的法律地位,对其能否提起民事公诉,如何运作等问题在学界仍颇有争议。理论研究与制度构建的缺失,也使得实务中的探索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机制应有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带来了公权滥用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理论基础、地位、原则、程序的特殊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人们对公益诉讼的关注度也显著加强。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的频繁出现,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使人们对公益诉讼的认识变得急迫,也对哪些主体能够提起公益诉讼,自身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利保护公共利益感到疑惑。本文将试从公益诉讼的概念,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原告以及如何促进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等方面阐述公益诉讼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2年《民事诉讼法》大修的最大亮点是公益诉讼制度的写入,根据修改后民诉法中该制度的规定,为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资格不再限定为与案件有实体利害关系的人。从立法角度而言,其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表明我国立法已经承认公益诉讼适格当事人的扩张。但根据该制度的规定,仅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有诉讼主体资格,而并没有向其他诉讼主体,如个人和其他组织放开。笔者认为,国家不应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限制过多,而应允许为维护社会公益的个人和其他组织成为适格的公益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7.
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目的是国家试图以司法权的名义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免受不法侵害.在不同的国家、社会背景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也表现出差异性.作为国家权力架构下的我国检察机关行使公益诉权以保障公共利益是否正当,在理论和实务界还存在不小的争议.如何来看待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正当性问题?本文试图从公益诉讼的本源、我国当前的宪政制度以及公益诉讼的实践来推证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是否应该享有民事行政诉讼权,是近年来立法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面.从国外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我国对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的立法规定层面,探讨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法理基础,并分析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地位、民事行政诉讼权的范围等,可进一步明确我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权.  相似文献   

9.
原告主体资格的法律确认是环境公益诉讼的起点。我国现行立法虽已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但没有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结合国外的若干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模式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我国宜构建以环境行政机关为主、环保NGO为辅的原告二元主体资格模式,同时辅之以行政救济优先、扶持环保NGO成长、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诉讼成本保障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公益诉讼乏力是当前我国诉讼法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对公益诉讼的性质进行界定,并阐述了比较常见的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两大分类。通过被告主体范围竞合、诉讼渠道的选择、侵权行为认定标准等,对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佳鸿 《大众商务》2010,(16):313-313
公益诉讼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的司法活动。本文在讨论公益诉讼时认为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是同义语,仅论证民事公益诉讼的合理性,而不涉及公益诉讼其他划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的司法活动.本文在讨论公益诉讼时认为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是同义语,仅论证民事公益诉讼的合理性,而不涉及公益诉讼其他划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在我国悄然崛起,而在众多参与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律师的职业特性,使其参与公益诉讼有着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现行原告资格理论限定下,律师参与公益诉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需要突破该理论,推动律师参与到公益诉讼中来。同时,通过立法来确认律师参与公益诉讼,推动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尚未为法律所认可。但是,从西方法治国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经验和目前我国国内出现的众多具有行政公益诉讼性质的案件来看,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需要,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我国行政立法工作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对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别的纠错和救济程序,蕴涵着深刻的诉讼理念和哲理,渗透着法的安定与正义的冲突与取舍。立法的缺失。更直接导致各地民事再审司法实践的冲突。本文拟从民事再审审理范围、举证时限、再审当事人诉讼地位等方面着手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理清当前理论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6.
民事公益诉讼是任何个人、组织以及特定国家机关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相比,在诉讼目的、起诉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区别。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决定了其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且诉讼担当、诉讼信托的引入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团体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制度构建中,需要在主体资格、案件范围、判决效力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邓自芬 《全国商情》2012,(22):95-96
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案件发生日益频繁,但因法制不健全,导致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本文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民事公益诉讼中当事人问题的限制和障碍,提出了扩张原告资格、扩大被告范围和适当引入第三人的建议,为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公益诉讼的案件不断涌现,学术界也开始研究公益诉讼理论问题,检察机关在部分涉及公益的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公诉实践和理论探索,尤其是法学界的部分专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继续在书斋里坐以论道,成立中国第一家公益律师事务所.试图以团体的力量推动对公共利益的司法保障,并企盼公民社会的力量对政策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公益诉讼制度:其一,外国的立法状况、概念、分类;其二,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其三,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和要件;其四,怎样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目前的紧迫任务是进行专门的公益诉讼制度立法。  相似文献   

20.
法学界一般把公益诉讼看作是民事公益诉讼,其实,公益诉讼是不同于群体性民事诉讼(如代表人诉讼)的一种新型诉讼形式,其适用于损害众多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引起的纠纷,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因而,赋予主体原告资格,并不一定需要其与诉讼所纷争的利益具有直接利益关系。证券纠纷的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法律制度环境,决定了在我国未来拟建构的证券公益诉讼制度中,原告资格应依法得到证券投资者保护组织的许可为宜。具体的诉讼制度可采取团体公益诉讼与示范公益诉讼相结合的二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