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当前,我国粮食供给格局已从紧平衡转化为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现有临时收储与托市收购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弊端凸显,改革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势在必行。比较优化收储、目标价格和收入补贴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方案,提出构建"2+2"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框架,即继续完善大豆目标价格制度,适时推出玉米目标价格政策以替代临时收储政策,对稻谷、小麦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并加以完善。同时,推进农业补贴制度、粮食储备制度、粮食进出口调控等相关配套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2.
蔬菜需求供给弹性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丹  陈娆  杨为民 《经济师》2011,(8):29-30
文章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原理,基于北京蔬菜的需求与供给历史数据预测北京蔬菜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与供给弹性,借以考察北京蔬菜在未来时段的供求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蔬菜价格的上升不会影响蔬菜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对供给数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给出的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因此,在制定蔬菜调控政策过程中应加强与价格和供求数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及预测相关的蔬菜软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陈乾坤 《生产力研究》2012,(4):77-79,33
文章研究了大豆、豆粕和玉米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研究了是否期货价格是未来现货价格无偏的预测值。玉米有很强的证据反对期货价格是未来现货价格无偏预测的原假设,而大豆和豆粕部分地接受了原假设,这部分地被市场深度所解释。此外,通过比较期货价格、天真预测和ARIMA模型,发现它们分别适用于预测豆粕、大豆及玉米的未来现货价格。  相似文献   

4.
影响农户玉米种植规模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稳定生产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当前及未来几年国内玉米供给及潜在需求形势的判断,认为中国玉米长期供不足需的局面不会改变、玉米供需缺口不容忽视。文章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玉米种植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积极性、缓解未来玉米供需缺口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1)玉米价格对农户玉米生产行为影响显著,国家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定玉米市场价格;(2)不同信贷来源农户的玉米生产行为不同,国家应创新支农信贷产品,保障生产资金供应;(3)农资价格并不必然对农户玉米生产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调控农资价格需与其他政策配合实施;(4)农户玉米生产中的风险规避因素明显,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是保持粮食生产长期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引发我国城市经济体系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运行效率低下。为解决日益突出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国家以理顺比价关系为目标首先推行了价格改革。第一阶段的价格改革可以说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了一系列价格调整。国家对价格体系仍然保持着有力控制,推行价格改革之初并没有出现干扰政策目标实现的与之俱来的问题。然而1984年以来,提高企业的效率成为政府政策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政府实施不同的大豆保护政策?政治经济学对国际大豆保护政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理论上,理性政府的政策供给和农民或农业利益集团的政策需求之间的互动决定政治市场上的政策结果。文章通过广义矩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国际大豆保护政策形成的主要政治经济因素包括政府目标、现状偏好和市场价格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8年1月9日至2012年12月14日全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批发价格指数周数据,利用ARCH类模型对我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市场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和集簇性;玉米市场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小麦的市场价格波动具有非对称性;玉米市场与大豆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价格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的价格变动有了新的特征,价格调控的模式也发生了重要改变。价格调控的目标从"点调控"转变到"区间调控",价格调控的方式从"全面调控"转移到"结构性调控",价格调控的着眼点从"需求方调控"过渡到了"供给方调控",物价调控的手段也从"直接"手段转换到了"间接"手段。这些变化是由我国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等宏观背景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价格调控需要兼顾长期和短期目标,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创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手段,并设定具有一定弹性的价格目标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宏观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市场调控路径——供给调控、需求调控、价格调控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供给调控呈动态上升趋势,变化区间为2.20~9.90;需求调控的波动性较为明显,变化区间为2.18~6.60,且在2003年至2006年两度出现拐点;价格调控呈微幅上升态势,变化区间为2.17~4.40.进而得出研究结论:2000-2008年,武汉市加大了供给调控的作用范围和强度,显著影响了市场结构和市场运行;增强了需求调控的力度,发挥出调节市场发展速度、引导社会投资方面的功能;提升了价格调控的作用空间,促使地价、房价向理性回归.同时,三条路径不同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幅度既反映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又反映了各年份政府调控水平及调控效果的差异.继而提出进一步明确调控的目标、增强调控参数的有效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玉米市场竞争力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庆海 《经济纵横》2005,(12):47-50
从价格、质量、市场区位、农业政策等多项评价指标分析看,吉林省玉米市场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提高吉林省玉米市场竞争力要从调整全国玉米作物布局、改革玉米收购制度、提高农业投入效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支持政策水平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并注重加大国家对玉米主产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经历了15年价格改革之后,以高度集中和单一行政手段为特征的旧的价格管理体制已经基本破除,新的价格管理体制框架正在逐步形成。价格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价格调控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利益约束机制,影响着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完善和健康有序地运行,影响着产业之间的比价关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比价问题是价格形成问题中一个比较复杂和重要的问题。在制订各种产品的价格时,保持产品间的合理比价关系,是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深入地研究比价问题,对于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比价问题牵涉方面较多,我在这里,仅就有关工业品比价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在2009-2010年间的五大粮食作物,即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最后得出我国的稻谷优势主产区是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四川、安徽六省;小麦主产区域主要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玉米主产区域是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和黑龙江七省;大豆主产区域是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吉林四省;薯类作物主产区是四川和内蒙古.  相似文献   

14.
商品的比价和差价,是商品价格体系的組成部分。不同商品之間的价格关系,构成商品比价;同种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各个不同环节上的不同价格形态之間的关系,构成商品差价。本文就商品差价問題談谈我們粗浅的看法。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商品差价的形成及幅度是由国家有計划地規定的,它不仅要符合价值規律的要求,而且要符合社会主义其他经济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吴海霞  李鹏 《技术经济》2015,(1):101-108
基于1998年1月9日到2014年5月23日中国小麦、玉米和大豆批发市场价格指数的周数据,分别运用单变量EGARCH模型和傅立叶季节外生性条件下的VAR模型,对中国单一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和不同品种粮食市场间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粮食市场中,仅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存在非对称性;不同品种粮食市场间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表现为小麦市场的价格上涨在短期内显著引发玉米市场和大豆市场的价格上涨,但玉米市场和大豆市场的价格变化对小麦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上述结果的政策含义为:稳定玉米市场价格,需特别关注可能造成玉米价格下跌的因素;要稳定整体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小麦市场价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98-2015年月度价格数据,借助门限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国内外粮价的非对称性传导关系.研究表明:稻谷、玉米和大豆的国内外价格具有非对称协整关系;长期来看,国际稻谷价格变动的45.1%、玉米价格变动的52.8%、大豆价格变动的67.6%会分别传导到国内市场,但短期内只有稻谷国际价格的变动会迅速传导到国内市场.价格传递具有非对称性,当国际价格下降时,减少50%偏差玉米和大豆分别需要20.1个月和15.1个月,但价格上升时长期调整速度则不显著.为了降低国内粮价波动及国际市场的影响,需要从价格、成本及品质等方面不断提高国内粮食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论比价复归     
十年来,在价格改革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价格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比价关系复归。为什么会出现比价复归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比价复归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粮关系的区域差异和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粮食需求供给指数构建人粮关系分级评价标准,从全国、分省尺度定量评价了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演变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对主产区近年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层面上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趋于改善,目前人粮关系处于低水平的紧平衡状态;②省域层面上1980-2005年,粮食盈余省份增多,粮食亏缺省份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但粮食主产区供应能力尚不稳定;③近15年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增产起决定作用,播丽减少对粮食增产的压力较大,提高主产区粮食供给要在稳定播面的基础上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6,(10)
我国粮食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玉米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直线下跌,国内外价格倒挂,库存爆满,玉米滞销卖粮难。解决玉米卖难,需从供给侧发力,从供给方面下功夫,围绕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进行生产,特别是在品种和质量契合上做文章,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玉米有效供给市场。  相似文献   

20.
轻工产品的比价,是指同一时间内、同一市场上各种不同轻工产品之间以及轻工产品同重工产品、农副产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合理地安排轻工产品的比价关系,有利于发展轻工产品的生产,有利于现有原料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