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层开发,品牌建设迫在眉睫。文章从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入手,针对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化建设及品牌推广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丁鸿  吉根宝 《当代经济》2009,(22):106-108
江苏乡村旅游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提升其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力,培育竞争力,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连锁经营的可能性,并从差异化、品牌、组织化人力资本、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江苏乡村旅游连锁经营建设途径.期待相关结论能有利于江苏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获取竞争优势,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又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四川省内江市白马镇双河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特点,从中找出它们互动发展存在的间题及解决的对策,研究结果以期为当前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凤  陈乾  谢贤健 《时代经贸》2011,(14):140-141
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又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四川省内江市白马镇双河村为佣,通过分析当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特点,从中找出它们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研究结果以期为当前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宁波天宫庄园的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互相融合,以工促农,以农兴旅,以旅强村,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农村经济、生态及社会的协同发展,使天宫庄园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文章探讨了宁波天宫庄园"以产业集群为组织模式,以农业为产业基础,以乡村旅游为产品特色,以庄园为空间载体和依托"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并对其他类似区域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搞好乡村旅游对于解决苏北地区“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对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以及苏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以促进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娟 《经济视角》2012,(4):115-116,1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由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入手,以望城县光明村为案例,从产业、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基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以期取得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搞好乡村的和谐社会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改善乡村风貌,提高农民的开放意识和民主观念;而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支撑体,可以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提供乡村旅游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对新农村建设影深远,本文通过对遵义乡村旅游现状、开发模式、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乡村旅游对遵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意义的探讨,提出了遵义乡村旅游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动惠城区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惠州市惠城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了"惠城区北部山区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横沥镇、芦洲镇了解美丽乡村和"三宜"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情况,掌握北部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本底和美丽经济培育现状,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短板,并学习借鉴安徽、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发展美丽经济的策略与建议,为惠城区加快北部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高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品牌建真言、献良策、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