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这一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农村劳动者,还迫切需要千千万万顾大局、识大体、讲文明、守法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农民。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尤其是职业技能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而且还有一部分人尚同于“三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小农思想的影响,止步不前。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差甚远。鉴于此,要建设新农村,就要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发展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农民进行免费的技能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创业热情,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远程教育起步良好,但还面临诸多困难。只要协调得当,网络大学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一、新型农民的含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清晰勾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该扎根农村,热爱农村,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善于学习,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务实肯干,致力改变农村的现状推和进社会主义;团结互助,勤劳致富和富有远见,尽力开创农村新局面;热爱祖国,具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推广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二、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主导的力量。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江阳区农业概况及农村现状江阳区位于四川省南部,是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川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全区幅员面积649平方千米,截至到2006年底,全区总人口61.69万人,其中...  相似文献   

4.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和关键所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立足农村实际,着眼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多管齐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基层民主,树立农民的民主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靠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地位的改善、素质技能的提高来推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指出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社会发展主体缺位的弊病,明确指出中国农民是促进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广东省认真探索和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通过建立组织管理架构、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施体系和有效的项目抓手,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从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结合广东省实际,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总体思路,并从组织领导、教学计划、多元投入、考核评价、法规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广东省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文章对于农民、科学素质的含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否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本文仅就佳木斯市的自身情况探讨一下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干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素有东北粮仓之称的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了调查。进农户,与农民促膝谈心唠家常,从言谈话语中透视出农村的新变化;下田间,俯视沃野肥田谈远景,从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中,折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无限希望。大家都说,现在政府说的,正是农民想的;政府办的,正是农民盼的。党的惠民政策一个比一个好,裕民措施一条比一条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离我们一天比一天近。  相似文献   

11.
湛承莉 《时代金融》2014,(3):376+378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层面,其关键在于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国农民在信息需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信息获取渠道少、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等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向前发展。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对长春市合心镇新农家村农民的信息需求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当前新农家村在农民信息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顾明  李树远 《金卡工程》2009,13(9):80-80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又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农民的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总体上来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法律知识的匮乏、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法律运行的失范.因此,应多渠道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从而促进实现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克苏地区现有农村人口124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48万人。在这近50万的农村劳力中,具有中小学以下(含盲)化程度的占52%,系统地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到2%,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需要。为此,阿克苏地区就如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新型农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4.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但由于客观环境、农民自身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仍面临诸多矛盾。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尤其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如何通过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是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中亟需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因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因素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信用社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是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业也不例外。但是在讨论如何建设之前先要弄明白农民需要什么?千万不要花了人力物力,甚至强迫农民出钱出力之后,却搞了一些农民根本不需要的花名堂。所以说建设新农村首要的是恢复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建设村民自治机构,从根本上防止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脱离正常的轨道,而这就将涉及农村的政治改革。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最需要的是生了病能够有钱治,生病是使农民陷入贫困的最主要原因。解决农民看病问题,不但是直接帮助农民,而且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从而最终改进全社会的福利水…  相似文献   

18.
从2014年开始,陕西省镇巴县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300人,同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努力破解"谁来种地、种地出路"等难题,让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产业有奔头、职业农民有尊严。该县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能力素质需求,分产业、工种、岗位等。  相似文献   

19.
朱先锋 《中国外资》2008,(9):191-191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就如何促进河南省农民增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宏伟目标,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以支持"三农"为重点,结合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四大金融"支柱"对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资金需要的网状覆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