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大部分地区安排专项培训资金,以培训券形式发给符合条件的农民,让农民用培训券充抵培训费,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工种进行培训。采用培训券方式培训了新型农民,帮助了农民致富、带动了农业丰收、促进了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2.
葛炎  徐宁 《中国就业》2006,(4):40-41
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中,浙江省长兴县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来抓,在全县推行“农民技能培训教育券”制度,对农民技能培训实行政府买单,鼓励乡镇、部门和经济主体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有效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自2004年9月实施以来,全县共发放培训券8050份,完成培训6694人,结算培训经费267.76万元。  相似文献   

3.
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是开启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加快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可以实现”培训转移一人,脱贫致富一家,带动周围一片”的良好效果,受到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湖北省英山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几年来坚持以县扶贫办为主导,以县财政局、劳动局、教育局等单位为协助,以县卫东中专为基地,采取短训、长训、中专教育相结-8的办法,共培训农家子弟3400人(其中“雨露计划”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900多心,就业3264人,安蟊就业率96%,就业稳定率达90%,人均月工资在千元以上。为此,英山县被省扶贫办确定为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雨露计划”试点县,县卫东中专也被市“雨露计划”领导小组确定为定点培训学校。其做法也被湖北科技报、黄冈电视台、黄冈日报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4.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对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看,人才振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支撑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贡献。在实践中,农村劳动力培育面临着以下困难:区域经济差异直接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效,培训目标人群与参与人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地培训资源有限导致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足。为此提议:将农村劳动力培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开展规划设计,加大资源投入,促成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加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尽快缩短劳动力资源水平的城乡差异,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新昌县现有人口43.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1万人,农村劳动力21万人。2003年以来,该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抓好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六年来,全县共培训农民104693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6余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76.2%,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70%左右。自2004年浙江省全面开展农民培训转移工作以来,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目前农村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为70%,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高出几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激发了新一代农民冲破传统观念,离开休养生息的土地,到外面闯荡的强烈欲望。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民工潮”,即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利用农闲之时,自发组织季节性外出,到城市打工或经商。当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季节性、临时性和转移的不完全性。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转移规模大、转移长期性、转移完全性的特点。现阶段,  相似文献   

8.
围绕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浙江省东阳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18个镇乡(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学校校和技校共完成培训2.75万人.开训课日达到二十多种.其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0675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4587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l10人,与上年同比增幅达到73.6%,实现转移率达到80%以上。一年来,东阳市牢牢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  相似文献   

9.
结合富源县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情况,剖析目前富源县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阐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观点,提出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措施,为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社会各界也逐渐形成共识,要富裕农民。必须转移农民。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而绝非是一纸户口的改变便能让农民顺利地走出一产。笔者分析主要有三大因素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07,(6):13-14
古蔺县地处川南盆周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人口8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5万人。200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来抓。三年来,共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5万人,其中订单式培训2万多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从16.7万人增加到19万人,  相似文献   

12.
惠钊 《中国就业》2008,(2):60-60
湖北省丹江口市以“技能就业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6415人,占全年任务的164%,其中技能性培训5251人,占全年任务的105%;引导性培训11164入,占全年任务的223.3名,共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8684人,全年农民劳务总收入达到5亿多元,农民劳务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以上,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浙江省兰溪市共组织培训城乡劳动力2174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7%。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494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10250人。  相似文献   

14.
朱刚 《中国就业》2010,(9):21-22
近年来,连云港市积极把就业服务体系、农民培训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83个乡镇全部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94个行政村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目前在建576个,预计2010年村级平台建成率达54%。几年来,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12万人,先后通过劳动保障平台发放培训券20万张、涉及资金3000万元,组织10万名农民参加培训券免费培训,培训后有7万农民实现了转移就业。全市110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参保率达68%。  相似文献   

15.
吴江勇  宋亚乐 《活力》2006,(5):37-3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当今时代劳动力转移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人口转移的主流。了解其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赖作明 《中国就业》2008,(12):34-35
近年来,江西省大余县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组织服务协调职能,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发展产业,富裕农民”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行了“四标准四为主”的农民标准化培训模式,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赣州市先后在大余县召开了培育新农民、农机技术培训、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现场会,该县劳动就业局还荣获了“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民技术培训规模逐年扩大,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就业局组织的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含被征地农民培训)。扶贫办组织的劳务扶贫培训,农业局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农民培训、沼气技术培训,蚕桑局组织的蚕桑技术培训,畜牧局组织的种草养畜培训,水利农机局组织的农机手培训、水产养殖培训,多经办组织的蔬菜水果培训,科技局组织的鱼类、兔类专项培训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胡林生 《中国就业》2006,(10):31-32
浙江省衢江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作为农民素质培工作的职能部门,自2003年以来,围绕“五个立足”,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03年-2006年6月,全区共举办各类劳务技能培训班472期,涉及保安、机电、机械、厨师、中式面点、美容美发等20多个技能培训专业,培训农民30077人,其中被征地农民培训54期2564人,下山移民培训22期1126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233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4.2%。  相似文献   

19.
赵倞 《活力》2011,(9):F0004-F0004
五大连池市作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县、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多年来,坚持以促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使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加强劳动力转移优质服务为手段。强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用工市场对接、返乡创业指导和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劳务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年我省将分别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全省38,5万农民开展农民转产转岗就业技能和农村专业科技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