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昌平 《当代财经》2016,(4):92-101
基于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在CDM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研发、创新、生产率和出口的结构模型,并把集聚因素(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加入模型中,采用Pr obi t和OLS方法实证得出: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地方化经济对企业研发决定的影响显著为负,城市化经济因度量方式不同而对其影响不同;城市化经济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显著为正,地方化经济对其却无显著影响;两类集聚变量对企业生产率和出口决定的影响都显著为正,但相比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对企业出口决定的正向影响更大。此外,研发、创新、生产率间存在着层层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2.
集聚经济具体划分为地方化经济(侧重同一产业)和城市化经济(侧重不同产业)两种效应,集聚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集聚经济与企业退出行为的关系研究尤为必要.由于集聚经济具有时间依存性,本文运用Cox-Aalen模型估计中国工业企业1999-2009年的退出行为,结果显示地方化经济对企业生存有负向影响,以城市规模和多样化衡量的城市化经济仅在企业初建期提高了企业的生存概率.因此,中国企业可能只是地理位置上的聚集而并未充分发挥集聚经济的外溢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应当充分注意因过度拥挤和竞争对企业产生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合Malmquist指数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1990-2007年城市统计数据,对我国50个海岸带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海岸带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平稳,海岸带城市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表现为技术效率的变动。在此基础上,利用测算得到的海岸带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作为劳动生产率的代理变量,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对海岸带城市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海岸带城市化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接近1.7%的带动,地方化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则达到了30%,说明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所形成的经济组织地方集聚的经济效应非常巨大,而劳动生产率对海岸带城市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聚集经济效应与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但聚集优势主要来源于同一产业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带来的地方化经济效应,而不是城市本身发展所产生的城市化经济效应.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我国一直所奉行的所谓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致.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城市化经济所带来的聚集效益.但是,由产业空间集中产生的地方化经济效应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城市化经济效应的结果,二者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在我国,这个转换过程实质上就是由分散的城镇化模式转向集约型城市化道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通过估计企业的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了集聚的生产率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企业资本密集度、研发、管理水平、所有制类型以及出口等因素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在控制前一期生产率水平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当期的生产率水平更高,说明在集聚地区存在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学习效应",在中国城市中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此外,城市非农就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集聚经济理论和企业异质性理论为基础,利用运营在中国17个省份20个制造业二位数细分行业的448家外国子公司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地区经济集聚与企业异质性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研究认为:多样化集聚和企业年龄的交互效应以及多样化集聚和企业规模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显著;多样化集聚和进入模式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不显著;专业化集聚和企业异质性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行了测算,并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在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提升效果更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集聚带来的促进效应并不理想,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和上游沿江中心城市则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经济集聚有助于提高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存在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一般贸易企业转变的可能.机制检验表明经济集聚是通过促进地区信息化发展和国内中间品投入比例的提高实现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增加.此外,地区经济集聚有助于推动国内中间品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企业国际化参与度.就外部性影响来看,要素市场的成熟和市场服务的完善也有助于强化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8.
从经验角度看,伴随我国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在理论界,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对地方集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便于我们更好的制定产业政策,发展地方产业.文本利用1978年至2001年面板数据研究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主要作用要素,发现城市化经济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是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了进一步探究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变动过程,作者又选取了1997年和2003年30个省区的24个工业企业数据进行横截面研究,通过跨年度研究的结果比较,发现城市化经济在不同的行业,正在逐渐替代地方化经济成为促进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徐小靓  田相辉 《技术经济》2014,33(10):92-97
基于中国151个地级城市的制造业行业嵌套数据,运用阶层线性模型和集聚经济的间接估计方法,捕捉集聚经济行业维度不可观测的异质性,揭示集聚经济在行业与城市维度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表明:地方化经济在制造业中得到验证;行业层面的集聚经济不仅受行业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深受行业所嵌套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城市异质性显著影响行业集聚经济。  相似文献   

10.
白积洋 《经济前沿》2012,3(2):48-64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集聚的数据,从企业规模异质性视角出发,检验中国制造业集聚经济效应。首先考察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然后重点考察了企业规模因素对集聚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除了运输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等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般因素之外,企业规模异质性也对集聚经济效应产生影响。最后通过构造隐含企业规模因素的集聚经济新变量,对企业规模异质的集聚经济效应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小型企业的专业化经济和竞争效应大于大中型企业。这一结论不仅反映了不同规模企业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也说明了小型企业对制造业集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集聚外部性、关联效应两个维度考察服务业集聚区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机制,前者指空间上的邻近有利于企业获得劳动和知识,后者则强调企业靠近中间产品和接近市场所享受的便利。基于2013年江苏9个服务业集聚区的939家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服务业集聚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集聚外部性、后向关联效应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表现为提高利润率和降低融资成本;而前向关联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外部性和关联效应,应成为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重心。  相似文献   

12.
出口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企业出口波动风险,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范围经济,并获得学习效应;但是出口市场多元化存在较高的成本,使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如果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超过企业的能力边界,则会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低效率,因此从理论来看,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以20002005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为样本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低出口强度样本中,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对企业利润率没有显著影响;在中高出口强度样本中,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对企业利润率有显著负影响。该结果在考虑了变量内生性和变换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衡量指标后,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将经济集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路径分解为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后发现,多样化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专业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进一步将城市按照规模和区位进行划分后发现,大城市经济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经济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多样化集聚对提升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经济韧性作用显著,专业化集聚对提升小城市的经济韧性作用显著;多样化集聚对东部城市经济韧性促进作用最大,对西部城市促进作用最小;专业化集聚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的研究对推进差异化的城市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初始工资、运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劳动力空间流动和经济区域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1980—200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工资差异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加对经济集聚的作用显著,而内陆地区工资变动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因此工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是有效率的,对内陆地区的集聚效应是非效率的,内陆地区的经济集聚受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5~2016年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经济集聚,不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性,从而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工业化阶段逐渐迈进城市化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扩散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受到城市规模的约束,多样化对大城市作用显著,而专业化对中小城市作用显著。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发展对经济集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出口会导致企业生产率提高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出口的生产率效应?本文采用2001—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估计了出口的即期和长期生产率效应。我们认为企业出口之前的研发投入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的吸收能力来提高出口的生产率效应。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计量方法,我们发现:(1)平均看来,对于首次出口的企业,其出口当年企业生产率有2%的提升,然而在出口之后的几年中这种提升效应均不显著。(2)对于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企业,出口对生产率存在着持续且幅度较大的提升作用;但对于没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企业,出口对生产率没有显著的提升效应或提升效应短且较弱。(3)出口对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随企业从事出口前研发年数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单产品与多产品生产企业在城市的布局与集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行业布局特征及其对城市增长的影响,论文选择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产品生产企业在城市之间的布局和在代表性城市内部的布局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地理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我们调查的数据分析珠三角地区多产品生产企业的布局特征及其对企业本身范围经济与城市增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珠三角城市群多产品生产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多样化水平高;珠三角城市群多产品生产企业为了使企业能更好地发展壮大,会选择制造业集聚的地方进行生产,以达到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出口、异质性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中学效应假说,利用中国企业面板数据,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出发,纳入出口状态变量,分别采用固定效应估计、系统广义矩估计和Olley-Pakes半参数估计法克服潜在的同步性偏差和选择偏差问题,在从微观角度充分控制企业异质性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出口行为与我国企业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相对非出口企业高出20%-30%左右,我国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出口中学效应;而对自我选择效应的检验结果警示,本土企业以低劳动力成本而非高生产率作为出口竞争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低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保证中国开放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笔者利用2005年~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而金融服务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2)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化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3)沿海区位与文化资源禀赋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经济地理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及理论模型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众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济增长通过产业、就业结构转换及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反过来,城市化也通过多种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关注点的差异形成不同理论模型。两者相互作用的内在基础是聚集经济,具体表现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及城市化经济三个层次,来源于多方面的效应,并存在于产业、地理和时间维度。深入认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