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的GIAHS项目推动下,国际社会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水产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水产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制订其保护与发展战略和政策,不仅是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对于维护渔村景观、保护水产生物多样性、传承传统水产文化、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文章基于GIAHS项目框架探讨了水产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外延,水产文化遗产的功能特点,以及保护与发展战略、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 方针战略地位逐步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与农村人居环境,其中的“新”与“旧”的矛盾日渐凸显,如 何在立新的大背景下兼顾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并落实保护工 作,将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选取日本里山作为研究对象,梳 理日本典型农业遗产景观历史及保护利用沿革,并针对日本现 行最新的重要里山保护策略,运用空间、语义等分析方法,对 日本现行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利用政策实施现状及经验 展开评估分析讨论,以期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提供思路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方法,文章借鉴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概念,以中国南方的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和联合梯田为案例,探索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识别范畴、依据、指标和方法等理论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前述案例的主体基因特征、附着基因特征和相似性基因特征。研究表明,引入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方法,有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体系,理解不同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文化景观特征,为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5.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具有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味度;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等意义。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困境有,开发与保护相矛盾;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等。就此,提出了生产型乡村景观、乡村建筑景观、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韩光辉 《经济地理》2007,27(3):457-457
长期以来,人们对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极为关注,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强,因为许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代表本土文化景观的古村镇正在加剧其消亡的程度。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尤其是保护这些具有地方文化基因的古村镇景观,是古村镇保护工作尤为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古村镇保护的理论,而且涉及到古村镇保护的方法。刘沛林教授多年来关注古村镇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的探索,从历史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入手,提出了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的“景观信息链”理论,在许多古村镇…  相似文献   

7.
:由本体转向在城市景观视野内理解建成文化遗产,不仅有益于对古人传统设计智慧和营建逻辑的发见,也契合入遗之后的遗产保护需求,特别是遗产所在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大运河上一座重建的塔的周边环境提升为切入点,探讨入遗后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如何全面认知价值和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以大运河上的塔和塔院这类特殊的文化景观要素指出古人整体性的营建逻辑和景观被赋予的多重属性,说明整体性的视野是应对入遗后需求的有效策略。风景园林设计应回归城乡背景而非从中剥离,方可为城市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滇藏茶马古道是一项历史久远、跨越滇藏川区域、遗产资源丰富且整体文化价值极高的线状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理念为古道完整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鉴于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战略的宏观性和整体性,急需从具体实施层面对保护战略进行拆分和细化,划分古道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在古道遗产廊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的指导下,从"点、线、面"三个尺度进行分层,不同层次提出具体保护项目、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使保护战略落到实处,更有效指导古道遗产廊道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特色消退问题,从建筑设计、城市景观营造、城市色彩规划、城市文化环境营造、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承袭地方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技术经济》2020,(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 论和空间阻力模型分析方法,以福建永泰为例,针对乡土文化 遗产体验进行景观资源适宜性评价,同时建立低、中、高3个 级别的景观安全格局水平。结果表明:乡土文化遗产体验适宜 性水平较高,低中等安全格局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1.11%。为 此,提出构建永泰乡土遗产廊道、形成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与全 域旅游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乡土文化安全与景 观遗产的整体保护,促进全域旅游开发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 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之一,强调人地之间 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动态的,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演变,体 现出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文化景观,其 风景营造持续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景观内容不断演变,价 值也在不断叠加。然而,由于缺乏对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认识, 公众和学界对其遗产价值的判断虽然在不断发生变化,定位也 随之发生改变,但是在整体性方面还不全面、不深入,造成了 保护过程中的误区。旨在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维度分析其遗产 价值构成,以期对香山未来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兼顾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管理,关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问题。通过对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梳理,基于博物馆保护区在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对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保护区划和基本分类等内容进行研究。最后,从整合机制和管理机构设置两方面分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保护区制度,将为完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制度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 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 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 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 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 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 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 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 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 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 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聪荣  张朝枝 《经济地理》2008,28(6):1045-1048
原真性是关于世界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形成拥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理解世界文化景观原真性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庐山地域文化特征,其原真性主要体现在遗产单体、遗产单体所包涵的信息和遗产单体环境3个方面。充分理解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的内涵和产生背景,对保护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运河纵贯千年,价值意义极其突出,是国脉肇始,是兴都之廊。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但是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建设诉求与部分遗产资源被侵占破坏、滨河空间文化彰显不足等现状对比鲜明。从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提出“HSES”分析模式,基于历史文脉的总结梳理,通过历史演变的空间叠合、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沿线景点的调研分析的技术方法,在运河水系恢复、遗产保护利用、公园景点塑造、讲好运河故事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在北京大运河的景观规划层面传承历史文化,弘扬运河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适合中国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修复的理论 与方法,基于相关国际公约前期研究基础,结合颐和园写秋轩 案例的实地调查与史料分析,针对其植物景观空间视域和文化 意境两方面的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复原依据、保护策略与 思路,同时指出了历史园林中植物景观与建筑保护修复的差异 等问题;最后,总结并探讨了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适应时 代与自身发展的园林遗产保护思想,以期为我国其他历史园林 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其价值已形成一股热潮.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或破坏.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其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