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谓信用 ,是指经济活动对象的履约能力和意愿。信誉就是金钱 ,善于付钱的人才是别人口袋的主人。经济发展与信用基础的优劣关系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信用经济。疑云层层的中国人如果有人问中国人的信用如何?可以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有人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 ,信用为本。中国人的言行受着“言必信 ,行必果”、“言无而信 ,行之不远”等古训的约束 ,因此是守信的。但是 ,也有人说 :中国人没有信用 ,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用危机。中信国际研究所的安志达先生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在俄罗斯作生意的倒…  相似文献   

2.
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铸就了多元共生、兼容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福建信用文化建设前进的步伐。福建文化生态对当前及今后福建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既有潜在的积极作用,也有潜在的消极影响。如何扬长避短、进行必要的文化整合,是福建信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应宜逊 《浙江经济》2002,(17):14-14
任何一种道德观念的产生、普及,都是“自律+强制”的结果,信用也不例外。在建设“信用浙江”中,抓住重点是关键。在新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信用浙江”是十分正确的。这是“制度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浙江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任何一种道德观念的产生、普及,都是“自律+强制”的结果,信用也不例外。目前浙江省“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民  相似文献   

4.
根据《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总体建设方案》,建成后的“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将汇集全省所有企业的信用记录。可以说,它是政府营造企业信用环境的一项先导性、基础性的建设项目,是打造“信用浙江”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周宏 《理论观察》2007,(4):179-180
信用话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如此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或报告中经常用整段文字对信用体系的建设进行表述,各级政府部门都在讨论信用体系的建设,打造各种各样的“信用工程”;大量社会资金涌入与信用有关的各个服务领域;各种媒体每天关于“信用”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报道不下数十篇。这充分说明,信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义主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解决信用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大搞“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人们就无法与他打交道了。郑州市大伟远东科技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伟说.中国的祖先们历来重视信用,做人要重信用,那么我们今天要想在这个社会上做点事.就更应该讲诚信了;也可以说.在我的事业中“诚信”是灵魂,是贯穿事业始终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深圳特区的开发而深入人心。说这句话的人——富兰克林,还有另一句名言——“信用就是金钱”。有多少整天忙于赚钱的人能记得呢? 信用失去了约束? 陈小玮:良好的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市场经济越是发展,人们交往的范围就越是宽广。彼此打交道的人.来自天南地北,完全不熟识.如何取得信任呢?就靠双方遵守信用。 自 1993年.党的 14大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有近10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经济信用状况令…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问题、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十年回顾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第一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当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的通知》,在中国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方式提出了社会信用问题。1991年原国务院生产办就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组织进行了清理企业“三角债”和“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其目的就是力图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经营行为和经济秩序问题(实质就是社会信用问题)。当时,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拖欠债务、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可以说当时的工…  相似文献   

9.
信用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基础,而我国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信用产权不明确。信用评级制度可以有效地明确信用产权,促进保险公司的信用建设,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因此,加快推进我国保险公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福建信用体系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社会信用主体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信用是先导,要强化政府信用;企业信用是重点,要努力提升;个人信用是基础,要加大构建。  相似文献   

11.
冯洁 《浙江经济》2007,(19):13-14
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信用浙江”的战略决策,五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率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目标,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走在全国前列。新形势下“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给“信用浙江”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将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信用浙江”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岑国荣 《浙江经济》2003,(17):58-58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信用浙江”的要求。他指出:要“按照十六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要求,强化政府信用.提升企业信用,建立社会信用”。政府信用是表率,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因此,建立“信用浙江”,首先必须建设信用政府。笔者着重就强化政府信用的路径选择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群山 《南方经济》2001,(9):18-19
建立健全我国信用法制,更加有效地启动消费市场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用“信用法制”来开发“信用消费”和保障“企业信用”,要用“行政信用”和“道德信用”来推进“法制信用”。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信用缺失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可以说,信用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整体性安危,从这一意义上说,信用危机是最大的经济危机。产品质量是企业信用的底线,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次贷危机中,信用链条既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也是一条使次贷危机不断放大的金融风险链条。  相似文献   

15.
“信用浙江”建设一晃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7月18日,在“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得到审议并原则上获得通过。这将是浙江政府助推市场经济建设的又一次倾力实践,它预示着“信用浙江”建设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也为浙江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信用建设至关重要。为了建设“信用安徽”和塑造安徽新形象,我们应构筑信用平台,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亚太经济》2002,(6):78-78
由“亚太经济论坛”与“万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的“WTO与诚信经济(福建峰会)”,于2002年10月25—26日在福州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以及福建省内有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学者、专家以及企业界的代表近7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一主题,与会者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形成重要共识。10月25日上午,上海著名经济学专家、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幼文教授作专题报告。10月26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国刚教授作…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五信用”建设情况。一是按照《互助县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实施方案》,人行互助支行通过近四年来的努力.截至2008年末在互助县共创建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115个,评定信用户19584户,信用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26%,信用村占全县行政村数的39%,信用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5%。二是按照“信用互助”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9.
何峰 《魅力中国》2009,(24):42-42
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企业信用缺失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市场秩序的混乱,资源浪费严重,甚至造成了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加以重视和研究,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途径,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经济转轨中,一度出现信用严重缺失现象,如失信违约、欺诈蒙骗,做假账、出假数,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赖账废债和骗税逃税等等,比比皆是,达到了“法不罚众”的地步。因此,当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是要打造信用,必须立法先行。这是法治时代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征信国家”通行的惯例。例如,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已经生效的金融市场信用管理法律就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实施法、平等信用机会法等16项。这些法案构成了美国金融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我国作为一个信用建设的后发国家,为了有序推进我国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