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但目前已出现了非法人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由于尚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实施细则,这种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在理论上有争议,而且在处理纠纷时有较多难处。本文就其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一、企业的名称、组织形式尽管非法人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不具备《民法通则》关于法人资格的条件,但因它是依照有关法律、经有关部门批准而成立的具有涉外因素的经济组织,它有自己的名称或商号,亦有商业执照。在组织方式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民法及国外公司法中规定的“合作”经营。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一场企业转制浪潮正席卷苏南大地。但企业转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依法规范.也就是说,企业转制应当纳入法制的轨道。一、企业的法律地位与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民法通则》最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该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从成立时产生,到终止时消失”。企业只要经过法定程序,取得法人资格,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实体,在市场竞争中不仅享有一定权利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那种没有经过依法核准登记的企业(公司)是非法的,其产生的法律后果应由其主管部门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正> 一、法定代表人的一般概念。法定代表人是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重要负责人。《民法通则》第二十八条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经过正式任命、招聘或民主选举的企业负责人,即企业的董事长、厂长或经理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设立中公司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实践立法过于粗糙.设立中公司可认定为以取得法人资格为目的,从设立人订立设立公司的协议时起,至公司登记完毕取得营业执照(或设立失败后进行设立清算时)时止的一种具有过渡性的非法人团体组织.其具有目的性、过渡性、非法人团体性等法律特征.通过对两大法系的比较分析,发现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宜认定为一种非法我团体组织,其法律责任基于发起人直接以设立中公司名义实施的行为、发起人以成立后公司名义实施的行为、发起人为了设立中公司的利益或者成立后公司的利益以自己名义实施的行为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刘秀龙  刘秀红 《经济师》2000,(7):133-133,139
一、加强事前控制,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客户选择对债权清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选择客户一定要进行资信调查与评估。首先应弄清对方的法律地位。根据我国现行的法规,经济活动的主体大致可分为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人经济组织(领取《营业执照》)和自然人(包括个人独资、个人合伙,领取《营业执照》)。只有弄清对方的法律地位,才能弄清到底是谁承担责任,是承担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能承担多大责任。要注意法人的责任与法定代表人个人的责任,与投资主体的责任,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责任的不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不同;不同法人因…  相似文献   

6.
土地使用权确定给直接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土地使用者经国家依法划拨、出让或解放初期接收、沿用,或通过依法转让、继承、接受地上建筑物等方式使用国有土地的,可确定其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的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扣作为资产入股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股份制企业,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股份制企业。  相似文献   

7.
晓谷 《资本市场》2004,(5):33-35
<正>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规定关于担保的专门法律为1995年10 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上市公司作为按照《公司法》规定程序设立的法人实体,当然在对外担保时适用于《担保法》中的相关规定。另外《公司法》第六十七条中也有关于对外担保的禁止性规定,《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还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企业法人的歇业及歇业后民事责任的承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歇业的认定 法人歇业不能从字面上的理解为法人企业的中止或暂停,他是企业终止的一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企业法人歇业、被撤销、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因为实际生活中企业的歇业情况很多,法律法规并没有罗列,且绝大多数没有按规定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给审判实践中如何认定企业歇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应按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定: 1、实际歇业。企业人去楼空,组织解散,没有财产,已不可能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认定已经歇业。 2、视同歇业。依据《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  相似文献   

9.
吴玉阁 《经济经纬》2005,2(3):150-153
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法人清算期间的法律地位的规定存在缺陷,没有有效地区分法人自愿解散与法人强制解散,导致立法相互矛盾与执法的不统一。在未来民法典中,应有效区分法人的自愿解散与强制解散,明确法人自愿解散进入清算期间仍具有法人人格;而法人强制解散进入清算期间,法人人格消灭,相当于非法人团体。同时需要进行相关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第一讲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审计概述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特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简称中外合营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中国政府批准,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由外国合营者和中国合营者共同投资开办的企业。中外合营企业的特点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法律地位是指依法享受的权力和依法所承担的相应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依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  相似文献   

11.
非法人破产制度在构建企业信用中的独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产是债务人不能清偿或停止支付时,由法院应申请人要求发动的强制清理、分配债务人财产的特殊债务执行程序,以及该程序终结后债务人的身份地位受限制的法律状态。对于我国企业信用问题而言,以下两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破产立法中,无论法人还是非法人都是具备破产能力的(破产制度兴起之初都是针对非法人的,因为当时还没有法人的概念)。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人、对公司决议承担赔偿责任的董事、公司其它有责任的主要管理人员以及进行经营活动的个人和负债消费者等等都是可能被宣告破产的。这对于企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4条规定:“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力。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这是我国立法首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对企业法人财产权做出规定,是我国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毕勇 《经济纵横》1996,(4):57-59
关于推进股份合作企业规范运行的若干问题毕勇股份合作制是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兼容合作制与股份制两种经济形态,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一种企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利益直接。它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动态与信息     
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为了加强对典当行的管理,保障其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制订并下发了《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典当行业的主管部门,负责机构设立、变更、终止的审批以及对典当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就典当行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即典当行是以实物占有权转移形式为非国有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临时性质押贷款的特殊金融企业。典当机构应当具备法人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其名称中必须含有"典当行"字样。《办法》明确:凡具有500万元以上的实收股本金,有熟悉典当业务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完备的典当行章程,并具有固定、安全的营业场所和必需的设施的经济实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为解决这些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3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以期从财产法律责任上破除债务人逃债的幻想 ,保护债权人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本文主要结合上述《规定》对企业改制中的民事责任进行论述。1企业改制合同效力的确认一是对当事人围绕企业改制所签订的合同 ,原则上均应确认为有效合同 ,但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的除外。二是对当事人的…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作企业法)已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于1988年4月13日发布施行了。至此,我国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三个法律均已制定完毕,在我国境内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都有法可依了。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产生发展和法律的起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作企业)是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经济合同法》)第二条规定:“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是经济合同的法定定义。这一定义表明,构成经济合同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合同当事人必须是法人;第二,必须是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笔者认为该条规定的经济合同的定义脱离了客观实际,影响了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司法,应当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破产与新生□河北省经贸委企业处处长于宝恒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由债权人提出申请,经管辖法院审查并依法裁定宣告破产的一种法律行为。企业新生是指破产后的企业经其他法人对其收购并进行资产重组或重置后,使原有资产重新发挥效能的一种企业再生...  相似文献   

19.
《时代经贸》2006,(3):16-16
2005年下半年,北京WTO事务中心法律事务部受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委托,对《韩国海关关于到岸货物处理的规定》和《新西兰商业行为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我国企业是否构成贸易壁垒出具法律意见书。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思考慕青《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提出和确立,是我国企业改革史上的一大进步,表明我国的企业改革理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