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物资源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并且由于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和人类的不断干予,它们也不断发展变化着。为了合理利用现有的动物资源,探索新的开发利用途径,通常每隔2—3年就应进行一次资源调查,目的是了解动物资源的变动情况和趋势,提供合理利用的科学依据。我们自一九七九年一月八日至三月十三日对牡丹江地区兽类资源利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部分标本。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牡丹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有较丰富的泥炭资源。自1982年以来我们在对该区进行泥炭资源远景地质调查的同时,对所采集的泥炭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现据分析测试的结果,对泥炭的理化性质及其质量并结合矿产赋存特征及开发利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区泥炭资源提出有效的利用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黑龙江省牡丹江东部边境地区啮齿动物种类组成,为防治鼠类传播的疫病和为反生物战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78年5月22日至8月12日,在牡丹江地区卫生防疫站及东宁、鸡东、密山、虎林等县卫生防疫站的协助下,对牡丹江东部边境地区,南起东宁县,北至虎林县全长450余公里,距边境10公里以内的这一边境地区选择了六个调查点,进行了11950夹次的旅行式调查。共扑鼠1046只,为二目四科九属十一种。获得若干体外寄生虫。现将啮齿动物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这里系统介绍野生动物资源野外的调查方法,必须掌握的包括踪迹鉴别、野外记录、标本采集、标本制做和保存、头骨量度、数量统计及怎样进行一个地区的区系调查等,供从事野生动物资源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3年12月26日至27日,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京对东部地区12省(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了验收。广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顺利通过了验收。  相似文献   

6.
道县位于湖南南部,是零陵地区农业区划的试点县。于1980年10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采取以常规调查方法为主,利用航片与地形图结合,“控制——称重”作业,实测对比试验,勾绘测算了土地资源;以典型调查和实地测量相结合,调查了水资源和林业资源;以20年的气象记载资料,分析了气候资源。 于1981年5月完成阶段性任务,形成了综合和部门专业区划报告17篇,经零陵地区组织鉴定验收后,该县又进行了资源的补充调查,开展农业资源分级划类研究和草场资源、柑桔生产、自然保护区等3个专题考察,进一步明确了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养鹿生产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九八一年开始,通过参加省农场总局、省外贸局养鹿生产会议。一九八二年又选择了九三农管局红五月农场养鹿场(代表西部地区)、北安农管局二龙山农场养鹿公司(代表北部地区),牡丹江农管局的宁安农场养鹿生产队(代表南部垦区)和兴凯湖农场养鹿生产队(代表沼泽地区)。同时,对省外贸直属场横道河子鹿场及密山野牲饲养场进行了对比性调查。  相似文献   

8.
据多年调查已查明三江平原地区现有资源植物441种,依其用途分成药用、山野菜、纤维等15类。为开发利用的需要,已初步查明91种三江地区主要资源植物的自然蓄积量。本文按各类资源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从实际出发提出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地区各类资源植物意见。  相似文献   

9.
经调查,牡丹江地区分布的百合科药用植物有21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边远,气候严寒,森林广袤,交通不便,因而开发历史较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而有特色,但过去调查了解较少,即使有些历史资料,亦较零散不整,这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或开发利用,都很不利。有鉴于此,这次调查在历史认识的基础上,对本地区的动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其特点有四:首先在调查时间上,自春至冬,包括各个不同的季节;其次,在调查地域上,包括全地区各区、县、局,调查林地面积六万五千多公顷,占全地区总面积的14%;再次,在调查方法上,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三阶段DEA的方法,对黑龙江省50个国有森工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在环境因素及随机因素未被剔除情况下,其综合技术效率被高估,原因在于各森工企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被高估。(2)黑龙江省各森工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较低,均值为0.635,其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较低。(3)黑龙江省林区各森工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牡丹江林区最优,松花江林区次之,合江林区第三,伊春林区第四,大兴安岭林区最低。  相似文献   

12.
建立林业标准化体系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应用,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手段,在林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北京市房山区的林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房山区林业标准化体系的组成、实施和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3.
职工自营经济是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工自营经济是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百色地区国有林场因地制宜 ,因场制宜 ,采取多种形式 ,有规划、有措施地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取得了明显效果。文中试从百色地区国有林场实际出发 ,对近几年来国有林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4.
次优状态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政策工具选择依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悦  田国双 《林业经济》2012,(7):100-104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成立和发展过程中,选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适合生态区使用的生态税、天然林产品税以及天然林砍伐配额等政策工具进行成本分析和比较,在成本收益最大化理论的前提下,结合次优状态下两个社会福利影响分析,指出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政策工具,为生态区政策工具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森林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降低受灾损失和为林业改革提供保险保障两方面的作用。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为了更加广泛地对营林户提供保险保障,需要国家对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对福建省森林保险工作的研究,总结了所观察到的市场失灵现实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孙颖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113-115
着重分析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流通和无形的生态产品流通在内的林业大流通的基本内涵,阐述林业大流通不同于一般林业流通的两大特征:即林业大流通是林业物质产品流通与生态效益产品流通的有机结合,是有形市场流通与无形市场流通的有机结合;论证在我国建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流通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提出在当前为推动林业大流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流通市场体系和有效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提出林业可持续发展属于公共产品,并指出由于财政资金总量不足等原因,使得财政支持能力与林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存在差距。文章提出应明确界定财政林业投入的范围和力度,改革财政对林业投入的方式,健全财政监督和资金使用管理,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林业领域,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产业发展能力和产值比重两个角度为着眼点,运用灰色发展决策模型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类型进行识别,从新的角度为优化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寻找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黑龙江省林业三次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分别为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并以此为依据给出了若干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非上市林业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及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智力资本对林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智力资本的3个维度人力、结构、关系资本对林业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创新能力在智力资本和林业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出改善林业企业绩效的建议为:针对性加大对不同层级人力资本的投入;根据趋势完善结构资本的变革;选择优质的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优化不同层次创新的平衡与落实工作。  相似文献   

20.
Long-term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orestry. The future-oriented guiding principles of forestry stakeholders impact their decisions and therefore the future of the sector. Forestry faces major challenges due to global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bility of traditional forestry stakeholders to manage uncertainty and ensu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being questioned from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ector. To study the shared and conflicting guiding principles followed by forestry stakeholders and how these might shape stakeholders’ actions, we conducted 49 semi-structur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different German forestry stakeholders, mostly from Bavaria. We us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linked the “Leitbild analysis” (Leitbild = German for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sensemaking concept to derive a typology of six guiding principles followed by forestry stakehold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forestry stakeholders are mostly formed around policy conflicts between traditional forest users and nature conservationists.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based on the question of which side would dominate future forest management. In all the groups, the views reflected were mainly negative, and traditional forestry stakeholders saw themselves losing power and authority in the future. We argue that these negative future expectations might narrow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on potential chances and opportunities due to the low self-efficacy that we observed. In line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by guiding today's actions, future images have a real-world impact, we find that current problems might be perpetuated through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y will remain unchanged in the future.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emphasize the need for a stronger focus on potential future chances and shaping options within the German forestry sector and the need to embrace new way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