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有效地进行消化、吸收、创新,是加快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倾向,管理体制不顺,以及企业缺乏健全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能力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四十余年来我们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长期陷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不可自拔。作者认为,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要结合当前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从加强宏观调控、整合和构造企业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的动力机制和能力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主创新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石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我国石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的影响因素,按照各因素对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排序,确定影响我国石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的最主要因素为: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水平、引进技术的适用性、企业专有技术和专利数。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分析论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状况、引进技术状况、产业状况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以此对企业选择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技术引进、市场结构、研发效率与二次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泗  徐翔 《财经研究》2007,33(5):116-125
二次创新是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中国引进技术二次创新投入低下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基于产品垂直创新内生增长理论,文章构建了二次创新的内生决定模型,讨论了技术引进选择、市场结构、企业研发效率等因素对二次创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1998~2004年我国30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加大引进技术二次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次创新是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学习国外技术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多方式、高起点地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将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与二次创新紧密结合,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中外企业合作创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1.更新观念,实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由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出于对利润追求和风险的规避,企业一般不会从战略层面去思考自己的技术发展道路,而往往把采用现成的技术作为可靠的选择。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单纯从“成本—收益”角度去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必须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两者应是层级递进的关系,即应把引进技术作为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手段,自主创新拥有核心技术才是引进技术的最终目的。2.组织制定企业的研发创新战略、规划和计划。研发创新战略、规划和计划的制定是今后企业创新工作的立脚点。战略是一个方…  相似文献   

7.
技术是工业企业的生命线。引进先进技术,并使引进的技术内化,加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活力。近代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技术引进包括机器设备和技术人才。机器设备引进具有的先进性、配套性和渐进性特征,以及引进技术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增强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内化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应用水平,使企业扭亏为盈,获得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企业引进技术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引进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的竞争能力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企业引进技术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要从若干个替代方案中选择出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本文在对企业引进技术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适当的评价方法。一、企业引进技术综合效益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经过分析,首先我们认识到企业引进技术的综合效益是由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果这四个方面的效果综合反映的。…  相似文献   

9.
该文认为,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相似文献   

10.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其中原始创新难度最高,是自主创新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已成功的实现创业初期的发展,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但面对制约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种种障碍,还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世界各国在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介绍了国外在制定和实施科技投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财税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政策、科技人才政策和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技术引进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仍存在忽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引进技术时,企业倾向于引进成套设备,加上技术出口国对出口技术的限制政策,导致通过技术引进难以得到核心与关键技术,且由于科研机构与企业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普遍存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足。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技术引进结构,必须完善资本市场,建立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合作机制,并重视引进技术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技术的情报交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开放式创新,探索出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当前,我国还存在创新主体互动不够、消化吸收经费不足、创新服务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而再创新动力不足、国际创新合作不充分等问题,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实现以开放促创新,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良性循环发展,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优化技术的引进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完善再创新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技术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技术监测能力的概念出发,提出企业技术监测能力的形成和培育是企业实现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合适技术选择的原则,形成技术监测能力的必要条件和企业实现技术监测的步骤。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对我国创新模式与创新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系统研究了自主创新投入与引进技术投入的绩效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引进技术的总体利用和二次创新良好,总体绩效较高,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替代与互补效应并存,呈现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良好态势。实证研究未发现我国存在"低效率技术引进陷阱"现象,在原发性创新方面我国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是落后国家提高技术能力,加速技术追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然而,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一项昂贵的学习性活动,不会自动发生,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重视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支出的比值是与该行业世界技术进步的速度负相关,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正相关,1999—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因此解决中国企业目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问题不能靠简单的政策刺激,应从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快速积累适合企业技术要求的人力资本,以及深化市场改革,推动企业间积极有效竞争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与方式.指出引进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消化吸收、扩散创新以实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由此论证了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文章最后介绍日本“引进技术网络”的经验,并提出我国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扩散创新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韩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则成为企业技术进步、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同作为发展中国家,韩国和我国的技术进步都建立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之上,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为此,目前两国都在进行科技政策的调整,致力于形成和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韩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有诸多可之处,其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江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近年来,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虽然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国内先进省份及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组织及人力、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及销售、发明专利拥有数、创新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为此,应尽快建立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有选择地走合作技术创新之路,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