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发展县域经济能够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也必然要求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者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方面。本文通过辽宁省本溪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着重探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需抓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地方优势资源产业化的推动。特色小镇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引擎。在县域经济视角下,对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以及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解析和论证,指出洛南县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推动洛南县特色小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加快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美成 《中国改革》2005,(12):61-6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发展县域经济与解决“三农”问题被同时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于是“县域经济”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热门话题被广泛地讨论,全国各地的县域都在“一拥而上”地大搞县域经济。在这种发展县域经济的大跃进中,有许多偏差和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其中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县域经济极化效应则是众多偏差和问题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项目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突破口,项目建设的力度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没有项目的建设就没有工业的支撑,实现加快发展就没有保障。而项目建设主要障碍在于融资困难问题,本文对如何解决县域资金紧张,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安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机遇,提出安庆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文平 《农业经济》2007,(12):40-41
市域经济是以市级政权为调控主体的一种区域经济,它既突破了县域经济的弊病和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县域经济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市域经济,以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进步,可以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进入“十一五”以来,山西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其内部结构和县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在中部6省中步伐缓慢,是该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运用灰评估方法对山西县域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山西县域经济对资源及能源工业的依存度较大,表现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辽宁省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契机,不断优化全省县域经济结构,使得我省县域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省和谐决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秦巴山区广元市为例,将广元市的7个区县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在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GDP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对广元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率进行计算,建立适合当地局势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模型,以形成四川秦巴山区广元市2005—2010年间EEH的评价准则和方法。2005年至今ESV变化趋势显示: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健康状态;GDP增长整体上呈现出中、东部高,西、南、北低的趋势;EEH空间特征表现为生态经济协调区在中、东部区域,生态经济冲突区在西、南、北部区域。虽然利州区、昭化区、旺苍县、苍溪县的生态经济关系存在潜在的危机,但大体还是处于协调状态,通过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就可以逐步向高协调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县域在空间地理形态上是城镇与乡村连接点,通过分析贵州省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对统筹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贵州省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其乡村空间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结果 从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水平的Moran象限分布来看,村落保护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乡村空间发展的高水平县域聚集在以贵阳为中心的白水河谷地区,该地区资源丰厚,利于集中发展。低值水平区聚集在黔东北的铜仁市和黔东南的黔南州,该地区多为山地和丘陵,城镇化发展水平低,部分县域交通条件较差,乡村贫困化呈现出东部、南部、西部高,中部和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 贵州省县域乡村生产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空间布局呈现较强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榆林市各县级单元为评价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耦合协调型分区。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度值均大于0.52,表明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关系密切。耦合度为0.64~0.72的评价单元数量最多,其次为0.72~0.84,分布面积最少的为耦合度0.84的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与东北部较高,西部较低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低水平耦合区面积最为广泛,其次为拮抗区与磨合区,协调区面积最小,表明榆林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与示范——以登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亟须详细展开,且区划方案因尺度不同而异。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结果要求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文章深入分析了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划思路、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依据与指标体系等区划方案,并以河南省登封市为例进行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示范研究。登封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分为4级:一级区划分为生产功能区、生活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等3类;二级区划分为基本农田种植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商品林生产种植区、农村居民区、城镇建设区、独立工矿区、港口与交通用地区、生态公益林种植区、生态安全控制区、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湿地保护区、草地保护区等12类;三、四级区划分别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潜在风险等进行空间100m格网大小评价并各划分为5个等级。该研究关于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方案与示范应用,为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也可为其他地区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以莒南县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莒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如资本短缺,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提出莒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位于甘肃南部的陇南市,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林资源丰富,主要经济林品种产业化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扶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甘肃陇南经济林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规模大、效益小、管理差、支撑弱等问题,为山区群众增收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还不显著。分析了甘肃陇南经济林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陇南经挤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转型跨越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调查,认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依托区域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了高原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为实现乌蒙山片区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发现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在产业化扶贫进程中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总值比重高、农产品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力度、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片区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绩效,确保2020年实现完全脱贫,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等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扶贫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特征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甘肃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整体把握全省耕地质量状况,以期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Arc GIS 10.0软件,以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县级数据和省级汇总数据为主,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省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采用对比研究法、分类统计法分析了全省、各市州及各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结果](1)甘肃省存在4个中等质量耕地分布区域。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下的中等质量等值区逐渐缩小:在陇南逐步向东南方向缩进,在河西走廊逐步由张掖向西北缩进,在兰州白银一带由带状区域缩小至零星区块;(2)全省耕地质量分布在8~15等,平均为13.1等,比全国耕地平均等别低3.1等;(3)各市(州)和各二级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明显,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低等地集中在陇东和陇中地区。[结论]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基于耕地质量的耕地保护策略值得决策部门进一步关注,应持续研究耕地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态势并在评价过程中考虑"土壤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视觉下建水县农村沼气建设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村来说,沼气不仅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也是新能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发展沼气不仅能减小环境压力,还能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砍伐、破坏,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以建水县为探讨对象,从其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入手,分析经济发展视觉下建水县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高集聚型的县域集中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个数逐渐减少,并且分布趋于分散;对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发展与协调发展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适合各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