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三五"规划纲要专门就"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做出部署,从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改革金融监管框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提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地比较了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稳定经济和金融的效应差异以及福利差异.研究有以下发现:一是相较于单一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具有更好的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不同货币政策在应对货币冲击时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渠道与效应存在显著区别,价格型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渠道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利于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但需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隐患;三是"双支柱"政策协调搭配能够有效增加社会福利,其中价格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时社会福利损失最小.上述发现意味着"双支柱"框架的调控效果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因此,现阶段央行应进一步厘清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作用机理,以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金融博览》2016,(4):40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20日北京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周小川指出,"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国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都有所发展,此次强调开发性金融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国债政策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关联,国债政策融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行当中,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重要的连接点,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价波动的有效调控,而且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面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我国货币政策实施面临的制约因素逐渐增多,政策有效性备受挑战。本文通过带有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单纯的货币政策导致较高产出和通胀波动性,从而导致较大的福利损失,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可以降低福利损失水平。不仅如此,相比前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后顾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较好稳定性,无论是产出缺口还是通货膨胀变量的波动性都较小。因此,以福利损失度量,后顾型的宏观审慎政策明显优于前瞻型政策。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判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只依靠一项或两项经济政策不可能实现调控目标,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有关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及其前沿,对当今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判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只依靠一项或两项经济政策不可能实现调控目标,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有关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及其前沿,对当今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宏观杠杆率不断攀升,系统性风险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成为应对当前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本文构建了一个DSGE模型,将逆周期资本缓冲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纳入其中,将宏观杠杆率作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信号,以福利效应最大化为标准,研究在多元化的外生冲击环境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制度安排。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通过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存在局限;二是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助于降低经济波动,改善社会福利;三是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货币政策配合。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一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目标、工具、手段上应该相互独立。二是要完善货币政策和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双支柱政策框架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政策协调研究课题组 《金融与市场》2007,(8):《华北金融》-3-7,23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判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只依靠一项或两项经济政策不可能实现调控目标,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有关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及其前言,对当今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BANKSCOPE数据库中2002-2012年间中国116家银行的相关数据,对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不同资本充足性监管压力下的银行信贷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仍是影响我国银行信贷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监管政策中,合格稳健的资本持有水平有利于银行信贷增速的提升,其在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中会弱化紧缩货币环境对银行信贷扩张的负面影响,且不同资本充足性监管压力下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存在差异,而动态拨备率与流动性比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尚不显著。本文不仅剖析了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效果,也指出两个决策当局为避免政策效果冲突存在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对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提出了要明确政策协调的目标、核心,并完善政策协调的机制和工具,以及加强逆周期调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金融》2013,(2):112-117
<正>一、引言回顾改革历程,货币政策操作是一个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过程。两种操作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再贷款/再贴现(官定利率)既有数量调控也有价格调控,带*号的利率水平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仍是官定利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货币政策操作应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如何理解价格调控?价格调控是中央银行利用一个短期政策工具调节全社会货币总量。货币政策操作从控制信贷规模(操作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到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操作工具扩展到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的  相似文献   

15.
一、基层央行在履行货币政策职能中面临的新困难与新问题人民银行基层行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交汇点上,既要坚决贯彻执行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又要积极维护地方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政策执行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监管职能分离后,执行货币政策所需要的一些新的手段、载体尚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央行履行货币政策职能的难度,尤其在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发挥上,面临诸多新困难与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利益发生冲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基层受阻。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管应用到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实践,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在监管工具有效性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应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大多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政策协调有效性维度,通过简化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模拟分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等多种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政策决策和协调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2008年后的各个阶段分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抵消"或"政策超调"。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了嵌入低利率环境的DSGE模型,研究低利率环境下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及其政策协调。一是数值模拟信贷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在低利率环境下调控有效性;二是加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后,观察其与各政策协调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效果。结论显示,低利率环境下实施积极的信贷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会触及零利率下限约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政策调控效果。然而,若在低利率环境中加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予以协调,一方面可在零利率约束情形下有效发挥稳定金融的作用,为其他宏观政策调控扩空间;另一方面可辅助其他宏观政策调控摆脱零利率约束限制,为其他宏观政策调控争时间。  相似文献   

18.
"双支柱调控框架"从2016年末起已经实施近两年,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配合,使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基本适度,绝大多数机构经营稳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同时较好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本文从乌兰察布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角度出发,揭示基层在落实双支柱调控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本外币政策协调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汇率超稳定背后是汇率固化,已经不能适应宏观金融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必要基于二元经济转换进程中本外币政策协调来安排人民币汇率改革:把汇率政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保持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协调,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辅以灵活的汇率政策,并积极发挥汇率政策的经济结构调整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背景下,如何实现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环境中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协调,已成为我国宏观政策调控框架中的重点与关键.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9年的经济数据,运用Diebold和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数方法,实证研究了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环境下双支柱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货币政策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影响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总溢出指数、定向溢出指数和净溢出指数呈现明显的时变特征,并且两类政策的交互影响正不断强化;在不同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情形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交互影响中的主导地位由不同的溢出效应所体现;当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双支柱调控框架以货币政策为主,反之则是宏观审慎政策起主要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双支柱政策的协调应考虑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新环境,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