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任何角度讲,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一定程度上,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关键就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化主题。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凝视未来之前,值得对中国的增长模式进行某种详细的分析,以便寻找全球衰退和最终复苏将对中国有何影响的线索。中国经济目前已经保持了近10年的强劲GDP增长,年增长率在8%至10%之间,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甚至平均每年增加好几个百分点。2009年的情况当然有所不同,因为事实证明,对这场全球危机,即便是中国也不具有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福布斯》4月14日】中国经济显现见底迹象 2007、2008两年间,中国作为以购买力衡量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对全球经济总产出的贡献度都在10%以上。因此,全球经济要复苏,中国必须发挥关键作用。2008年下半年,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速的急剧下滑,这表现在众多指标上:GDP、发电量、采购经理人指数、汽车销量、住房销量、制造业数据以及进出口都是如此。事实上,据一些私人机构估算,中国经济的环比增长率一度降至零点、甚至负值。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5,(39):24-25
[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16日]中国和印度代表着全球经济的未来,但日本和德国仍然堪称当前的经济主力。因此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命系于日本上周日的大选以及本周日的德国大选。  相似文献   

5.
阿杜 《珠江经济》2004,(5):24-25
粤港合作的使命是要在未来10到20年内,把大珠三角地区建设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粤港两地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广东会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则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服务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这次保经济增长,不能像1998年那样依据扩大出口来达到目的,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果继续试图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那必然会回到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上,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其次,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全球的消费和实体经济,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已开始大幅度下降,我们不可能仅靠出口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因此,此次我国保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要全方位地启动内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正在制定2006-2010年的五年规划以及到2020年的长远规划,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和实施发展政策时,既要考虑国内的发展条件,又要关注全球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3,(19):36-37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因此,未来资源环境消耗程度还将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全球资源供给偏紧和环境约束强化的背景下,制定中国资源能源全球化战略是推动中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核心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煜辉 《新财经》2009,(9):24-26
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会提前复苏的观点一直为外界所认同。从2009年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似乎这一观点已成为事实。然而,为拉动经济,巨额的资金投放似乎也成了中国经济未来的隐患,中国的问题也许只能靠中国自己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济论坛9月3日]中国每年9%至11%的经济增长率使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带来了经济改革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并推动了全球贸易、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中国经济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与未来十年的新领军者们有着尤为重要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齐莉 《现代乡镇》2009,(12):10-12
2008年,一场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美国经济全面衰退,全球经济大萧条,中国经济同样遭受了巨大冲击,尤其是中小企业。据艾瑞咨询统计,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总数为3453万家,较2006年增长9.6%,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中小企业的总数要降到3400万家。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史上必然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它不仅意味着一次大的经济周期波动,而且它还预示着长期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向。中国经济能否在未来的30年再次引领全球,实现可持续的复苏和增长,根本上也将取决于这一转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所处阶段和克强经济学来分析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可以理解为改革和市场化。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四个经济短波和两个经济长波的波底或低谷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中国经济开始步入增长下降空间,但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使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增长的下降速度要慢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  相似文献   

14.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4月9日]从购买力平价理论衡量,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2007年及2008年对全球经济产出量的贡献在10%以上,因此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内生产总值、发电量、采购经理指数、汽车销售的疲软、住宅销售的下降、制造业数据以及不断下降的进出口量这一系列指标来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10,(2):123-123
用发展前景吸引员工 赢创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和HR团队一直不遗余力地向员工传达着公司的愿景:未来五年,公司在全球的业务要翻一倍,营业额要达到20亿欧元。在当下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远大前景和进取心,这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过去5年,中国享受着只能用“动力十足”来描述的经济增长。除了每年总体增长10%以上,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连年递增。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现在,这个经济扩张期显然即将走到尽头。不过,在未来几年中国将会经历何种形式的放缓,仍然很难讲。  相似文献   

17.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2日】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世界 全球金融危机的高峰似乎已经过去: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回升到8.9%,美国道琼斯指数再度突破10000点。世界经济已经开始从危机中复苏,至少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  相似文献   

18.
彭晓光 《环球财经》2010,(10):48-56
如何定位中美关系,在中美两国学术界都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仅是一家之言,谨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之所以判断中美关系“走向质变”,是基于:一,未来的10~15年,全球只有中国存在经济总规模超过美国的可能(虽然届时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且综合国力弱于美国),  相似文献   

19.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4,(15):16-18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城镇化率也将达到60%,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十年,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增长趋势性放缓、新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增长重心转移将给中国资源能源的获取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除了不可避免的原材料供需短期循环,全球资源产业关键的长期疑问在于,中国能否在未来5年维持高速经济增长,并保持到20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