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何成 《企业导报》2014,(6):118-119
民事起诉权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体现。它对于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制约法院审判权的滥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起诉权的规定存在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从当前我国民事起诉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对如何重构我国民事起诉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贯穿于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法的自治原则正深入人心,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越来越受尊重,职权主义的审判模式正向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模式转变,在民事诉讼中坚持辩论原则对于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基本权利,强化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主导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活动实质上就是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据法定程序和规则对案件的事实和当事人的责任进行查明分清的过程。而在诉讼过程中,证据自然而然成为查明案情分清是非的关键。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以当事人举证为主,以人民法院有限查证为辅的举证责任制度。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出具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就是我国民事诉讼举证…  相似文献   

4.
<正>一、传统民事诉讼理论中诉的利益的困境"无利益即无诉权"的困境。民事诉讼理论——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认为,诉的利益是指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需要运用民事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原告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5.
以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颁布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构造是典型的职权主义,法院对证据的收集及案件事实的证明承担全部的责任,无疑使得法院在诉讼中承担过多的责任,当事人不承担证明责任,诉前证据收集制度无从谈起。之后,《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虽明确规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并未对证据收集予以细化,使得证据收集制度成为一项"缺乏程序保障的抽象性权利,是一种权利的招牌"。为弥补民事诉讼诉前证据收集制度的空白,2012年《民事诉讼法》新增诉前证据保全程序,但其功能仅限于保存和固定证据,诉前证据收集是证据保全的衍生物,不符合现代民事诉讼所要求的证据收集和证据开示的目的[1]。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事非,进行调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互  相似文献   

7.
一、举证责任的争议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因其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一直是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  相似文献   

8.
刘莉 《中外企业家》2016,(6):158-159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争议较多的一个程序,它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的"申请再审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第64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举证制度,明确了主张事实的当事人要对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负责,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提供证据。往往在一些诉讼中,当事人只注重主张权利,而忽视收集证据或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要求。因此,对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诉讼中和解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历史上民事诉讼中的“和为贵”思想,结合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内容分析了我国法律关于诉讼和解制度规定的不足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法律对此制度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我国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首次修改,但是人们所期望的人身保全措施等立法建议并没有被采纳.离婚诉讼是所有民事诉讼中身份关系最为典型的诉讼,通过对离婚诉讼和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现状的分析,针对我国离婚诉讼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民事诉讼当中的保全措施问题,很难保障当事人离婚自由的实现.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和家庭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离婚诉讼制度,对于正确保障婚姻自由,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但二者不足以涵盖民事保全的全部内容,针对某些非财产内容的民事保全请求,根据现行立法就无法救济。文章即旨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外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将保全对象扩大到行为,形成包括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的完整的民事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但二者不足以涵盖民事保全的全部内容,针对某些非财产内容的民事保全请求,根据现行立法就无法救济.文章即旨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外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将保全对象扩大到行为,形成包括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的完整的民事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14.
纪慧敏 《活力》2009,(9):40-4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但是。由于我国公益诉讼的缺失,致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无法获得圆满的救济与维护,仅仅依靠公民以原告资格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是非常不现实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理论。当事人仅能获得其自身受侵害权利范围内的救济。而对于超出自身权利范围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民无权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5.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逸萌 《企业导报》2009,(5):156-158
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地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与民事诉讼当事人概念并无二致.传统理论对当事人概念的界定是,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关系的人是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民事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而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主体.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当事人概念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尹继平  赵蕊 《活力》2012,(12):176-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此规定是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民事执行工作是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当事人诉讼目的最终实现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减压阀。  相似文献   

18.
赢了官司为何要输钱?一些赢了官司的农民朋友抱怨说:"现在的官司冒打场,赢了官司输了钱"。据了解,现实生活中,赢官司输钱的现象并不鲜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请求数额"水分"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必须向人民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工作中遇到的法条理解适用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举证责任倒置是指提出权利请求和事实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证据的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分配,通常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