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虹霖 《中外企业家》2013,(3S):105-10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由传统的农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诸多的改革和调整,会引起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危机管理在我国发展的大背景,进而指出了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管理存在问题,如政府形象意识淡薄,危机事件国际化影响加大,不合理报道等。最终通过树立政府形象意识,维护政府美誉,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利用权威网站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深入报道等途径来塑造政府形象,探索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以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关是将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最高伦理标准,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和谐一致为目的的。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出现的全球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关决策及其良好的执行。因此,在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时候,如何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破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要在构建运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危机的预警管理,构建政府科学的危机决策机制,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传播沟通职能,提高政府危机公关效能等多方面,提升政府危机公关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着应急机制不完善、信息流通不对称、第三部门参与不足等缺陷。政府必须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来打造一个完善的应急机制体系,建立危机管理的行政问责制,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煤矿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突发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政府的应急管理政策带来了挑战。因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健全完善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急体制虽不能杜绝突然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降低政府的损失和人民的伤亡,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度。此次温州动车事故虽然政府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做出了相应的应急政策,但也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本文重点以此次动车事故为例,分析目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急体制现状,并对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急体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发生的许多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面对由危机引起的网络舆情时,往往会出现应对不周的状况,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共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已成常态,但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低效策略有待改善,文章从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内容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政府公共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政府公共危机意识是政府勇于担当、居安思危、积极防范、锐意进取的思想凝聚,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还存在政府公共危机意识缺失的状况,要强化政府公共危机意识,需要更新公共危机管理理念,培育危机文化;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促进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意识差,战略及政策规划、组织保障、信息沟通技能缺乏,财政资源支持不足,教育与训练机制不健全,法治和法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作为社会公共管理实施主体的政府应就上述问题作出合理规划,加快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一系列与食品有关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出现了非常态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引发的危机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经济生活。如何预防和应对食品供应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及其引发的危机,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广大老百姓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我国当前各地方部门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2011年3月发生的食盐抢购事件为例,浅析了食品供应突发事件中政府管理的缺陷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牟卫民 《新远见》2011,(5):33-38
所谓政府危机管理.就是指政府部门与相关的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等主体一道为了应对危机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危机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指以沟通为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关系,以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事故为例,分析政府公共关系中公共危机不确定性的情况,从而强调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我国危机管理的具体实施问题和笔者单位的实际状况,试图从实践上探索我国政府有效处理并改善政府公共关系的举措:应当尽快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以真正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浅谈政府公关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组织都会面临到危机的考验,而政府作为组织中的典型,其在危机前所做的一举一动相较于其他企业等组织而言,更具影响力。这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拥护,直接决定了政府日后工作的开展、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稳定与和谐,甚至是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可以说,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四个周期为线索展开论述,阐明政府在每个特定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需履行的责任,综合实际国情与国际环境,介绍政府危机公关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自从美国"9·11"事件和我国"非典"疫情发生之后,公共危机及其管理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在西安市委和陕西省委办公厅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参与了"3·5"液化气闪爆、"6·8"洪灾和陈家山煤矿"11·28"矿难等数十起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亲身感受到了危机状态带给人们的严峻考验,也深切地体会到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最关键的是应急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3.
谢瑞 《价值工程》2021,40(5):90-91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对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与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大考验.处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要把握预防、管控、救治三个环节.社区是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第一线,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相应的优势,但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改进,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在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短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社区工作机制,以期在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借鉴国际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理论,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现状经济性、效率性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方向等,对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模式构建、评价指标等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经济全球化、 社会复杂化,公共危机已经由偶发转变成了常态化的频发,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所属部门的力量太过依赖,忽略了企业可以发挥的作用.文章对我国政府与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进行阐述与分析,立足我国国情,对如何充分构建我国政府与企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合作机制提出一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我们的社会便面临着各种危机的考验,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便是应对这些公共危机挑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单靠政府力量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已显得力不从心,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往往能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提高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保证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从政府、社会和组织自身等方面共同着手推进,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公共危机的发生,降低公共危机爆发后给社会公众造成的影响,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已成为我国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政府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时政府和人民就更加注重和谐社会的发展情况,基于此,政府制定了很多和谐社会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也具有更多的经验和方法去处理公共危机问题。经济发展的冲击和挑战,使我国逐渐暴露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层次矛盾,面对公共危机问题,世界和人民更加关注我国政府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来应对。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必须要正视社会存在的矛盾体,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和谐社会视域下发展为基础,确定我国政府公共危机应对的措施,找到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提高政府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和组织为了防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减轻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所采取的主动管理行为。在这期间,政府能否让公众正确认识危机,并通过新闻媒体引导公众形成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氛围至关重要。正确的媒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朱亚军 《价值工程》2014,(23):325-326
目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的高发期,有效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迫在眉睫。治理公共危机最有效的方式是能够及时发现危机征兆,构建起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本文从理论上对公共危机和危机预警进行界定,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分析了危机预警流程,以此构建起公共危机预警的系统模型。这对我国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