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企业凭什么走出去?走出去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还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我认为,首先这是企业生存的需要。当企业从一个工厂走向提供商时,必须有设计、营销、产品开发资源,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走出去收购一家公司,而是在收购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人才优势。我们集团在收购美国的一家公司后,把公司搬到美国的高点,是家具的硅谷。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福州的高速路至山东德州路段,有一个乳白色的巨大扇形建筑,旁边赫然写着:“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太阳谷”。熟悉的人都知道,此语出自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商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之口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美的经验有三个难得:第一,领导难得,我感觉有两点:一是“一把手”在位时间长,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在《中国企业批判》里讲,国内优秀企业家短命多,都快成了中国现象。同样,今天中国成功的企业家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相似文献   

4.
□ 硅谷单身汉多硅谷是美国的财富最集中的地方之—。硅谷中的居民,把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赚钱。那里的单身男人比单身女人多56O0多人,其原因何在呢?一位34岁的硅谷经理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谈情说爱太费时间。大家虽认为与异性交往感觉挺好,但这种交往如果影响他们去赚上百万美元的话,就只好免了。”31岁的萨比·贝阿蒂创办了一个免费电子信箱服务网站,1998年把该网站卖给微软,赚了2亿美元,于是向他求婚的电子邮件数不胜数。他说:“我约会的次数,大约一个月一次。如果你忙着照看新开张的公司,就很难结识什么人,或者对…  相似文献   

5.
孔龙 《中外管理》2003,(10):17-17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的主管,特别是刚刚崛起的新一代创业者,就对在硅谷光环照耀下的美国式管理充满了艳羡。而正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辍学经商、一招通吃、一夜暴富、媒体追捧时,新经济泡沫砰然破裂了。面对着一泻千里的股票价格,面对着倒闭频仍的现实,人们在问:什么样的企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什么样的领导才能创造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相似文献   

6.
本刊评选中国企业十大创业楷模引发各路专家激烈争议,一石击起千层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评选模式”,众说纷纭发人深省! 以中国的市场逐步转型和2002年入世为背景,很多学者提出在中国企业界推出“创业年”,让更多人来关注“创业”精神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美国的经济学家称,硅谷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永恒的创业情结,这些持续不断的新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显著的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那么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呢?一个强大的中国经济依靠一个强大健康的企业群体而一个强大健康的企业群体归根结底缘于一大批企业家的胆魄和智慧。 …  相似文献   

7.
房煜 《中国企业家》2013,(23):66-68
硅谷是互联网人的圣地麦加。执意要把庞大的苏宁置于云端的张近东这一次来到了硅谷,设立了“苏宁美国研发中心暨硅谷研究院”。说来也巧,这一年来。美国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取经之所,在张近东之前,京东商城刘强东也曾来美国逗留许久,行踪神秘。  相似文献   

8.
硅谷从一个美国西部的农业地区,因为发展电脑及半导体而一举成为世界名的高科技园区,并为世界各国所效仿。但是硅谷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靠单纯的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由许多偶然和必然的因素综合所使,其他国家可以效仿它的技术和模式,却很难创造出与其完全相同的化和社会背景。可见,第二个硅谷是很难出现,或是不可能出现。我国在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之后,也一再出现了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中国的硅谷的思潮。但同时也有许多人提出硅谷不是计划出来的,中关村不应该一味地靠政府计划来建设。段永基先生更是一语惊人:中国只要有一个中关村就够了。在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时代到来之际,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产业无疑是一项势在必行的选择。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更健康、更合理地建设我国的高科技园区?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人都在关注的事。为此,我们编发了两篇关于硅谷和我国高科技园区的章,应该说这只是个引子,我们希望更多人能从硅谷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使我国高科技园区建设少走弯路,早日结出正果。  相似文献   

9.
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国家及地区,都在竞相以硅谷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中少数成功,大部分不太成功。据估计自前欧洲有大约300个科学园区。但没有一个像硅谷那样得到普遍认可。欧美在传统产业方面旗鼓相当但欧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大落后于美国。这一差距正说明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有其特殊规律的。我国台湾被公认为是亚洲的成功典型一般认为它有四大成功因素。下面,就以此四个因素为脉络展开对比分析,其中国外部分主要借用国外分析家的观点.分散的经营模式在日本和韩国起支配作用的是巨头公司,而在台湾则活跃着成千上万家经营制…  相似文献   

10.
李泉 《数据》2006,(7):26-27
在美国旧金山南端一条狭长谷地上,集中了近万家高科技公司,主要生产由硅片制成的集成电路,因而被称为“硅谷”。随着电脑工业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兴起,硅谷逐步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硅谷成功的影响超越了国界,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在中国,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称为“硅谷”,那就是——中关村。  相似文献   

11.
在“速度决生死”的信息市场.哪里能提供“快”的大物流环境.信息业就成群在那里结巢,两岸两条信息产业带:从上海到苏州.从台北到新竹。相同的距离.同样模仿硅谷,甚至玩家都是同一群人:不同的是,眼前彼此较劲的不再是“良品率”.而是谁能先把产品.送到美国西岸的“速度”。当沪宁高日夜奔驰时.台湾地区的天空却困于“三通”.“台湾硅谷”的光芒.已快被祖国大陆的“硅谷”掩盖了,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有一个三一教堂,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三一学院.中国有个三一集团。三一集团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3.
硅谷模式是什么?有人说:硅谷就像一个神话机器,放进一批冒险家,再加上风险投资,就能看到一幕幕起伏跌岩的大戏;有人说:硅谷是思想和技术冒险者的天堂,因为硅谷有着完善的投资环境和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建硕 《中国企业家》2010,(11):197-199
我不同意脱离历史去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这个时间点的差距。 任何事情,都要看历史。 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硅谷,但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5.
硅谷对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瞪羚”,因为它们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个头不大,跑的快、跳的高。在每年发布的《硅谷指数》报告当中,“瞪羚”企业的数量是评价硅谷创业活力和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创新创业非常活跃的中关村同样有着一批神奇的“瞪羚”,它们的年增长速度超越了100%,甚至达到十倍、百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在哪里?这实在是—个所有哲学家都在苦苦思索而又答案各异的大题目。但我想,一个人不管一生的意义有多大,也不管是否可以成名成家,都不妨碍我们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同样,社会不一定要求企业都做到多大多好,但一定要鼓励企业追求高尚。  相似文献   

17.
当今在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环境剧烈变化,顾客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何处?它不仅对已经加入WTO的中国企业是一个问题,而且对日本、欧洲乃至美国的企业同样也是一个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回答或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证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美国硅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1.1硅谷地区的发展现状 美国的硅谷地区是目前仍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1/3在硅谷,仅1990年,硅谷的企业就出口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相当于美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1/3.硅谷地区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对美国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发展速度和效率更成为各国企业、政府等效仿的榜样.而且,在硅谷集聚着如英特尔(Intel)、惠普(HP)、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SUN微系统、雅虎(Yahoo)等世界高新技术企业中最重要的公司.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的2002年,在这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中,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科技主题,不但信息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与利用是硅谷的绝对优势项目,而且硅谷在生物工程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群,上市公司有近80家.统计显示,近200家生物工程公司不但已经为硅谷提供着近6万个工作机会,而且正在追赶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火车头.虽然到目前为止,硅谷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起大落,但总是能够引领世界的潮流保持不变的上升态势,其成功因素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经济学家称,硅谷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永恒的创业情结,这些持续不断的新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显著的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如果授照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观点企业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瓜分财富的企业家,一类是创造财富的企业家,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硅谷的创业者们归类为后者,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公司引领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技术潮流。 所以硅谷可以不停的诞生一批批的富有竞争力的小公司,他们的存在推动着美国的经济增长。 这就是我们关注创业企业家和他们的生存环境的原因,因力他们也许在将来会成为除制度因素之外,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如何轻量化     
孟为 《经营者》2013,(6):53-53
中国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燃油经济性都是汽车企业必须严阵以待的一个硬指标。如何突围?轻量化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