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单纯以经济收益而言短期内很难获得理想的回报,甚至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拖累中海油的业绩历时7个月波折,中海油2月底终于宣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中国企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2.
今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的总对价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创下了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金额最高纪录。这一收购不仅对中海油自身的资产管理、海外布局以及发展战略和公司价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公司在面对全球经济处于复苏乏力背景下如何发展应对挑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当然,完成收购只是企业收购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收购之后的整合才是决定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其  相似文献   

3.
并购成功固然可喜,但适时收手亦可谓明智之举在中海油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后不久,另一石油企业中石油打赢了另一个关键之仗。日前,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已接受中石油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提出的41.8亿美元收购报价。看来,中国这两大能源巨头同样的海外寻油故事很可能有不同的结局。但如果就此说中海油集团优柔寡断、中石油集团是深谋远虑的智者,笔者不敢苟同。我们总有“非成即败”的思维恶习。殊不知,  相似文献   

4.
《企业与市场》2006,(12):82-82
目前国内的并购市场有三种类型: 1.中国企业的境外收购。比如中海油的海外收购。 2.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收购。 3.国内并购。 2005年到2006年8月份的公布数据显示,并购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2006年前8个月,三种类型的并购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从2005年8月2日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到10月27日中石油宣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短短两个多月内我国跨国并购舞台接连上演两场“大片”。尤其是当中石油顺利完成总值高达41.8亿美元的中国企业最大海外收购时,这其中确实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周力军 《经营者》2005,(8):103-104
<正>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在2004年已初现端倪,如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海油在海外并购油气资源等。2005年,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资产的趋势加剧:大的有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大宇,小的也有奇瑞在马来西亚、伊朗设厂生产。一向吸引外资的中国汽车行业突然大幅迈出海外并购的步伐,跻身到世界汽车的大潮之中。TCL先后收购施耐德、汤姆逊的彩电部门和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则是中国企业向世界级企业进军过程中通过跨国并购、迅速扩大规模的典范,开创了海外大规模并购的先河。海尔收购美国家电巨头模式美泰克更成为近期传媒关注的焦点。去年中国公司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330亿美元,中国将在今后四年成为全球第五大外国直接投资供应国。市场需求是中国公司全球并购行动的根本动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收购技术先进的欧美企业是迅速拉近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办法,快速做大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并购迅速扩大规模。海外并购,其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被收购的跨国公司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广大的海外渠道和知名的品牌,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加上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国际竞争力似乎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7.
京东方、TCL、联想、中海油、海尔,这些中国各自行业领域的“标杆企业”近几年相继走上了海外并购扩张之路。特别是近1年来,随着联想vsIBM、中海油vs优尼科等几起针对欧美著名跨国公司、标的额巨大的海外并购案例的出现,不论是国内企业界,还是国外企业界,都在惊呼: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纷纷开展海外并购,进入了亚非拉国际资源市场。2002年1月,中海油出资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油田权益,同  相似文献   

9.
月度明星榜     
傅成玉: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2006年1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对于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于参与了出价收购美国石油业巨头优尼科公司,54岁的傅成玉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5年度14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2005年6月,中海油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最终美国不惜修改能源法案,将中海油挡在了竞购成功的门外。2005年8月2日,傅成玉选择适时撤出并购。尽管收购优尼科公司宣告流产,但在2006年1月9日,中海油宣布…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完成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以下简称尼克森)。但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更多的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遭遇了如国家政策突变、文化冲突、整合经营不善等问题,导致并购受阻。本文以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为例,分析能源企业海外  相似文献   

11.
吴平 《中外企业家》2013,(3S):23-23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海外并购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本文针对我国海外并购进行SWOT分析,以发现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一、企业海外并购相关概述(一)海外并购的相关概念海外并购就是进行跨国兼并和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EO.N,0883.HK,中海油)正考虑对美国10大石油公司之一的联合石油公司(Unocal,UCL.N,在中国亦译称“优尼科”)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一意向震惊了世界石油市场。如果收购成立,这将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受此消息影响,1月6日,联合石油股价上涨了7.7%。奥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的分析师盖特(Fadel Gheit)认为,长期以来因产量下降而跑输行业的联合石油股票可能要借机重见天日了。  相似文献   

13.
朱雪尘  梁海松 《英才》2008,(10):40-49
近25亿美元并购挪威AWO,单纯从交易额上说,比起3年前185亿美元并购未果的优尼科不可同日而语。沉寂三年,中海油为何再次凌厉出手海外?傅成玉及其他掌控的“中海油系”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马光远 《中外管理》2011,(10):164-164
纵观中国企业20年来海外收购之路,从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到并购大国,步伐之快如同中国的经济增长,堪称奇迹。然而,评估跨国并购成败得失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大型的并购案例,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并购协同效应。翻阅2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航海日志”,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相似文献   

15.
读者信箱     
《英才》2008,(11)
心态最重要一边是2克朗的反复争夺,一边是成败随缘的心态。中海油服这场海外并购战,无意中暗合兵法——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敌人并不是指中海油服的谈判对象AWO公司。傅成玉与袁光宇面对的其实是希望收购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并购———中国经济的新浪潮席卷全球的企业并购在最近几年日趋升温,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有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携手,也有波音和麦道的合作,更有新惠普这艘巨型航母的诞生。中国企业也不甘寂寞。三九集团在12年中以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将100多家亏损或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纳入自己的门户,海尔集团更是有不俗的表现,采用“休克鱼疗法”使百家半死不活的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还走上了以跨国并购来开拓海外市场的道路。2002年1月,中海油斥资5.85亿元收购西班牙国家石油公司在印尼的部分油田资产,成为目…  相似文献   

17.
1中国人应该如何评价中海油此次并购?“我们不能按西方常规的MBA教科书上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这次并购。”《中国企业家》: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这件事情,根据我们的观察,国际媒体的报道正面的比较多,但是国内媒体和  相似文献   

18.
当2006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回望来路,中国经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与国际接轨的画面: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的喜悦到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苦涩,从国资委为大型国有企业全球选聘总会计师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海外上市,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表联合声明宣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实现趋同到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近几年,海尔、中石油、中海油、京东方、TCL等许多企业走出国门,开始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特别是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世界第三大PC厂商之列的举动,更是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潮.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作连连,引人注目。在TCL、联想集团并购后,涌现出系列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海尔竞购美泰克、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功败垂成;阿里巴巴“吃掉”雅虎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并购案,南汽并购英国MG罗孚汽车扑朔迷离,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等。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发布的一份名为《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的报告说,中国目前处于对外并购的第四次热潮,今后几年对外并购将继续发展并日益活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刚完成的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方式中,跨国并购和股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