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烨 《改革与开放》2018,(7):103-104
传统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巨大,如何在经济与环境中寻找平衡点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受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启发,欲将其原本含义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分别从儒家"天人合一"、佛教"众生平等"及道家"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来探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相似文献   

2.
"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不仅展现了中国执政党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感,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现实感。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首先,"美丽中国"体现和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表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其次,"美丽中国"遵循了现实自然的属人性,是人的实践介入才使自然呈现出现在的面貌,我们应该对此负责,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同时,把自然当作"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不仅要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去保护自然,还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规划自然,增加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最后,"美丽中国"建设要意识到"人和自然的统一"具有社会历史性,环境保护离不开制度建设,它还与人本身的历史发展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进 《黑河学刊》2012,(11):17-19
《老》、《庄》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故一向有"自然"哲学之称。郭象"独化"论即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成、自主即自由义之前提下,对《老》《庄》"自然"哲学予以创造性发展,将《老子》政治哲学与《庄子》人生哲学糅为一体,在《老子》"无为"之政治功业中融入《庄子》"逍遥"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4.
关楚婧 《魅力中国》2009,(18):208-209
古典园林艺术深受道家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影响,崇尚、师法自然成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遵循的根本原则。古典园林强调自然景观要素,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自魏晋初步建立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园林艺术原则以来,中国园林就一直沿着自然山水式园林的格局发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主旨也正是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的体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此,造园要"景到随机"、"得景随形"、"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所提出的造园手法,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老庄最早建立了以"道"为核心和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老庄在哲学问题的阐释中又触及到了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创造等多方面问题。他们以"道"为哲学基础,以"道法自然"为依据,围绕自然、社会、人类活动三大方面阐述了他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庄子"道"的"自然"美学品格首先是指"自然界",其次是"本然"、"无为"的意思,即事物所具有的没有人为处理或未显示出人为痕迹的情状。自然品格的第三方面内容是"真性",即人的真性情、真表现。庄子对"道"的自然品格的崇尚,成为后来中国美学所渴望获得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赖华先 《老区建设》2014,(20):41-45
文章从中国文象思维的理论角度重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自然理性"的理论体系。从本体论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是一种"自然理性";并从先秦文献中的"自然理性"(道)的量化分析来进行印证。文章第三部分阐述了自然理性的交往原则,主要有等级秩序、德、法三种。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了自然理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指出中国文象思维是一种描述性的思维表达方式,而西方逻辑思维是一种陈述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并分析了自然理性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象征(取象)、比喻(譬喻)、拟人(比拟)、类比(连类)等。  相似文献   

8.
正1公共资源和企业国有产权的概念界定与属性比较1.1从概念界定上讲,公共资源和企业国有产权分属不同范畴,为并列关系"公共资源"的本意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通常主要包括公共信息、公共设施、公共水源,以及阳光、空气、公海等,属于"公共经济与管理"范畴。而企业国有产权则是指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投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美丽中国"生态美是文明建设的目标。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生态美是人类对自然感恩、发现、崇敬的原生、本能的情感。所以,把生态美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情感和美感之中,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情感基石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一种生产"能力".它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前者是一种自然属性,后者是一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悖论"是指"人为"生产力盲目、非理性地发展;"自利"作为"自然"生产力的范畴,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是其他"人性假定"的基础,是第一性的;"人为"生产力的第一次反动是对自然本身的反动,而第二次反动是对其主体"人"的反动.人类制度的演化是一个"人为"生产力相对于自然和人自身的两次反动的逐渐修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报告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综合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今日重庆》2007,(7):72-75
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6月27日通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此前,中国已有5个世界自然遗产,包括武陵源、黄龙、九寨沟、"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以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成功后,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已升为6个。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道"是指存在于万物和自然之中最初最本来的东西,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子主张清心寡欲、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等思想,这些生态思想对我们生态文明的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王隽毅 《魅力中国》2009,(12):103-104
本文旨在表明三种自然状态都不是上帝之眼看到的全面状态,都是一种"关系"的图画。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我和与我能力相等的人";洛克的自然状态是"我和能力比我差的人";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我和能力比我强的人"。三种关系不足以互相替代,倒以冲突或不重叠的姿态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经济) 、人类中心主义 (工业经济) 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6.
"昔日田畴荒草,而今花团锦簇",这正是森林小学的真实写照.漫步校园,犹如游走在城市中的纯美自然空间一般,逼人的"绿"、盛开的"花"折射出"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的现代教育气息.  相似文献   

17.
正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8.
蔺倞 《魅力中国》2010,(9X):191-191
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认知、情感与意志各司其职,且相互协作、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从最初的对天然山水的临摹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等特点的形成,体现了"知、情、意"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区域民族经济"是兼具"区域经济"和"民族经济"内涵的一个新概念,"区域"主要体现自然差异,但也反映文化差异;"民族"主要体现文化差异,但也反映自然差异。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共同制约着特定地域的社会生活面貌,共同制约着特定民族的经济发展道路。由此形成的解释框架不会重蹈主流经济学的"普适性"范式之覆辙,虽然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发展都要受到自然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双重制约,但在这个"统一"的框架下隐含着无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无为"即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只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本文旨在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探究,结合贵州大学学生红十字会实际,探讨道家管理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