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是在收入分配恶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这种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强调: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果对经济进行"早熟"的再分配,还会造成抑制经济增长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否受益并相关结论贫困变动由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贫困变动的增长再分配分解,考察1997—2003年间如上两个因素村贫困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进而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穷人是算和比较基尼系数,考察在此期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得出对农测。  相似文献   

3.
农民收入分配问题同增加收入一样,是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同增加收入是同一经济问题的两个方面,收入分配建立在增加收入基础上,如果不同个体收入仍保持在既定水平上,均没有增长,也就不存在收入分配的变化。相反,收入的增加也离不开合...  相似文献   

4.
从2003年至2010年,上海将进入人均GDP5000—10000美元增长阶段。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旨在研究处于上述增长阶段中的上海,经济增长将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政府应如何采取措施,控制收入分配分化的趋势,使之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在很长时间内,高收入群体的增长快于低收入群体,非劳动报酬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二是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任何一个发生变动都会使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现阶段,随着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影响,进而间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证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民收入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尽合理,国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本文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并探讨收入分配趋向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讨论中,"贫富差距"与"收入差距"时常被通用,但实际上二者有重大区别,有必要进行辨正。"贫富差距"包含了"收入差距",但不只是收入的差距。仅仅讨论收入的分配,那只是针对某一个时期的经济成果做静态的分析,难以看清楚导致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机理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分配中劳动所得占比大幅下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历经20余年累积放大,形成了目前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重偏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也从一个方面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0.
任婷 《新疆农垦经济》2011,(4):18-21,11
本文运用FGT贫困指数,基于Lorenz曲线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变动进行测算,实证研究了1995年~2009年新疆农村贫困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进行测算,同时将贫困变动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增长因素和收入分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使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减贫作用,伴随近年来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收入不平等部分的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贸易自由化与贫困:文献回顾与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自由化和贫困问题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非常关注的两个领域。本文对关于贸易自由化和贫困研究的文献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评论:一是从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来影响贫困的宏观层面;二是考虑到住户、政府、企业等经济主体行为和反应的微观层面。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考察发现,根据现有文献还不能得出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影响的一般结论,关于贸易自由化与贫困的内在逻辑仍需要深入细致分析,尤其是讨论经济主体的反应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径,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必然选择。文章系统梳理了多重排斥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多重排斥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1)多重排斥对收入增长效应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教育排斥和金融排斥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而医疗排斥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2)教育排斥和金融排斥对居民收入的分配效应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会拉大居民收入差距,而医疗排斥对居民收入的分配效应不显著。(3)城乡融合在多重排斥影响包容性增长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同时其在农村地区缓解作用更明显,在城镇地区缓解医疗排斥与包容性之间无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解决多重排斥问题,加速城乡融合对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局部增长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呈现出东、中、西三大地区空间梯度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增大,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形成了城乡收入的二元结构。这种地区差异不仅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效率,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和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县域经济近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低、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和农业脱节、金融发展滞后和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建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公平、效率和经济增长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俊 《中国改革》2001,(4):15-15
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不但决定着全社会创造的财富为各个阶层带来的福利多寡,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差距是否适当,是否像某些人认为的寻样,居民收入差距是适当的,是挥劳取酬的结果呢?笔者认为,评价这个问题,应从公平、效率与经济增长三个角度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国际上常用的贫困度量指标,运用江苏省农村住户抽样数据实证测算了1995-2004年农村贫困的状况及变化态势,分析了收入增长与分配效应对贫困变化的影响。特别指出:对于发达地区,应制定一个更高的贫困线,关注低收入群体和风险高的农户;在强调农民收入增长效应的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间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人们在热烈地讨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特别关注收入差距扩大同经济改革的关系。我认为,在分析收入差距的扩大同经济改革的关系时,有两种倾向需要防止,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出现的问题部简单地归罪于经济改革本身,另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改革所应该付出的代价。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应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来对待:第一层次是属于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激励部分,这部分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改革的成果,从而应该加以肯定。第二层次是属于经济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例如,中国的改革只能采取双轨过渡的渐进方式,从而必然会出现利用双轨进行“寻租”等活动。在一定限度内,这可以说是改革所应付出的代价。第三层次是属于过高的代价,或者说是属于不应该付的部分,或应该防止和避免的部分。当然,第二层次同第三层次之间的界限是很不容易分清的,特别是难以量化,但我想从理论上讲是能成立的。而且,有一些“设租”活动,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和住房改革中所出现的“设租”活动,应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出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现象。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不足,没有实现高增长高就业;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经济增长效益较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居民整体收入增长不平衡。因此,要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必须从增长与收入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首先经济的增长,一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创新驱动;另外就是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比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贫困。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下降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二是国民收入分配最终格局中居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比重过低、资本所得过高,形成了“利润侵蚀工资”现象。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已从1990年的53.4%下降为2006年的40.6%,而企业利润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而且,不同类型的行业及企业员工的收入差距明显.一些垄断性国有企业占有和使用的是全民资产.但在分配时却享受着远远超出一般竞争性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格局中,政府和企业所得增长过快,居民所得增长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