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点和难点在西部地区.本文认为,生态贫困是西部贫困的根源,消除贫困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生态扶贫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六盘山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西部天然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洁净,旱作农业潜力大,草畜业兴旺.六盘山生态经济圈规划了4个功能区和7大特色农业基地产业,以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加大退耕造林种草与管护力度,到2015年基本修复六盘山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灌丛草原植被;以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为支撑,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和绿色农牧产品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由于生态基础比较薄弱,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把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西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大资金投入,实行“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并举工程,以提升西部地区的生态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降低成本,以提高城市竞争力;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协调发展,以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5.
叶安珊 《经济视角》2006,(10):61-62
新农村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生态人居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划,脱离了这些,就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本意。因此,探讨我国新农村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思路,十分重要。一、生态环境规划是新农村战略规划的重要内涵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将改变中国农村,也将改变中国未来。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一定要编制好新农村环境规划,探索解决农村生态…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3)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之势。如何建设好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对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证据表明,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生态贫困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贫困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基于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现状,在分析西部地区贫困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剖析了生态贫困的形成机理,最终提出解决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的可行方案--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屏障,为全国提供着生态公共产品,但由于西部地区生态固有的脆弱性,再加上人地矛盾的突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阐述了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以生态环境的重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以西部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互动。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果。文章论述了我国西部大开发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证了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指出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