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途径。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各区域间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部较高,西部较低,中间居二者之间。西部城市化发展滞后,严重阻碍着西部经济发展,形成工业化与城市之间的相互掣肘。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
略论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形象战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实施西部城市形象战略,有助于西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带动西部社会的全面发展,实施西部城市形象战略,应遵循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些原则,结合西部城市各自的特点,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为了实现西部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发展城市化是促使这一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采取什么样的城市化战略选择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大中城市为主而不是以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战略是西部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 ,同时带动小城镇发展是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房地产业在西部城市化进程中会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 ,实现房地产业与西部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目标首先要从投融资体制创新和完善法律体系入手。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实施"适度集中型"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要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战略必须把握好城市化的推进次序,合理处理好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三者的关系,注重发展农村城镇化,并坚持实施“适度集中型”农村城镇化战略,统筹规划、城乡互动、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以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旅游业对西部城市化驱动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西部开发的突破口和必要措施,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能加强城市化进程,分析了旅游业的四大功能对西部城市化驱动的可能性,并在指明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经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发展对西部城市化驱动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基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前提下,文章运用1997-2009年西部1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出比重较落后,城市化水平也较滞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都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但第三产业化更为显著.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城市化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城市化模式选择、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各地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城市化或城镇化的战略规划。一、以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学术界在如何推进城市化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小城镇"还是大城市之争。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始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9.
统计数据显示,东西部城市化差距在不断扩大,西部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并逐渐影响西部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阻碍西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基础、发展资金等。因此应该采取对应措施,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促进西部经济的全面腾飞。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应走重点抓好区域中心城市的道路。文章从城市的经济实力、人口构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部地区11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研究,并为其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九龙坡区在重庆主城都市圈中最具城乡并存的典型特征,是重庆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如公共服务均衡化、“四规叠合”(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和市民化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九龙坡模式”依然面临一些难以破解的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如政策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有动力而无能力统筹”问题。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必须改革土地制度、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民工变市民、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和加快“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村镇规划管理存在的"城强村弱"、城乡分割"等特征,成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体制羁绊。应以城乡统筹为导向,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重塑制度,最终形成政府系统内上下联动,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参与、规划人才和资金保障有力,高效运作的村镇规划管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行,城市生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日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推动各人文学科纷纷转向对城市化的考察,促进了城市研究范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研究涉及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建设、城市化区域平衡、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发展战略等,也有些学者对中国城市化内涵、城市化特征、城市化的提升路径做了探讨。城市化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地理等很多学科,所以,很多学科都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做了研究。研究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不仅有助于推动城市化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而且有利于实现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重庆城市化滞后于其产业结构高度化,两者互动性差,没能够协调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是重庆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要实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业结构高度化落后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是重庆城市化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应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特别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的就业吸纳作用,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不能照搬“诺瑟姆曲线”来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瑟姆曲线是对西方国家城镇化的一种实证分析,不具有普遍性。我国的城镇化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要在反思西方城镇化道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以农村城镇化为重心,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目前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寻求城镇品牌发展的模式,增强城镇核心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推进的关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是形势所迫、趋势所需。笔者分析了城镇品牌内涵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探讨了城镇品牌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辩证关系,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选择的城镇品牌发展模式主要有地理型品牌发展模式、历史文化型品牌发展模式、城镇产业型发展模式及城镇功能型发展模式等四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施城镇品牌战略要坚持“市场调查一综合评价一提炼设计一规划建设一管理监控一全程营销”路径,建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打造城镇品牌时应当多元整合、重点突破、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17.
非农化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快加速城市化进程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但城市化本身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进行城市化建设不能偏离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应该走“非农化-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城市现代化-非农化”的路径。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化、工业化和非农化的过程,三紧密结合,不可偏废。非农化作为关键环节必须依循城市化本身的要求。目前,非农化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资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当而又高效地实现非农化,对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来说,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水平特征、空间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格局与态势,提出了吉林省城镇化的空间策略:强化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载体作用;加快重点城镇的集聚发展;突出交通轴线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保护东西部生态环境,提供城镇化生态保障。在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方面,构建了"四轴、两带"城镇轴带发展体系、"轴带、基地、集中区"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双核、多心、四层次"城镇中心等级体系。根据政策导向和区域背景,提出了借助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政策,促进哈尔滨至大连交通轴线向经济轴线转变,促进长春和吉林一体化发展,延吉、龙井、图们、珲春一体化发展等措施,促进吉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西部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但是发展城市群不仅可以实现西部地区集约发展的道路,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也也能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的协调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西部城市群发展的现状、特征和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西部城市群的健康成长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模式是指城镇化引发的社会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发生的动力机制、呈现的外部形态及特征的总和。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城镇化模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这些因素为主要依据,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日本和印度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并据此推演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