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我国由粗放型传统制造业向集约型先进制造业转变提供对策,以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总体上对我国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贡献占90%以上。但是,在全球产业链环境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贸易行业和转变贸易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当代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因及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唯平 《经济前沿》2007,12(11):38-41
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加快了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其变革的动因主要有4:科技革命的深化;市场需求的变化;环境约束的强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其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有5:由一国制造向全球制造转变;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由完全制造向总装制造转变;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和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正在快速从消费极向生产极转变,并对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与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挑战。同时,随着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及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我国制造业亟待快速实现转型升级。而"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主要应厘清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认识误区;有序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方式;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制造业价值链;推进产品个性化智能定制生产模式;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经贸实践》2011,(7):8-9
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要由"传统"向"先进"、由"制造"向"创造"跨越,实现装备制造业高端突破,必须要实现"六大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很难跟得上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发展.因此,不管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人们开始重视一种更为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即作业成本法.但由于种种的原因,作业成本法始终未能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它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并结合了笔者多年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浅析机械制造业的成本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制造业企业中,成本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企业正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制造业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制造业环境成本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环境成本大,并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增加.由于环境成本没有内化于产品价格之中,每年大量制造业产品净出口意味着财富向外转移.为此,文章建议我国内化环境成本、加强制造业新型化改造、加速产业升级、鼓励一些制造业向低产业梯度国家转移.  相似文献   

9.
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软件产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国内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研究却很少。为了保障逆向工程在我国传统制造业中的健康发展,集中研究了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从我国关于逆向工程的法律、逆向工程的成本、逆向工程对平衡商业秘密法的作用,以及逆向工程的国际立法趋势4个方面分析了传统制造业逆向工程在我国的合法性问题,认为在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行为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10.
郑志来 《经济纵横》2015,(4):115-119
为尽快走出危机,同时抓住新技术革命的难得机遇,重新占据国际制造业制高点,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欧美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确定,同时倒逼我国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及提升投入效率;另一方面则会加速弱化我国制造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推动传统的中心—外围世界分工体系的变革。对此,我国除加快制定、落实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外,还需做好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工程,发挥中小微企业在高端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构建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开展政产学研用多部门跨界合作。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推进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薄弱、环境污染严重,尽快实现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刻不容缓。以信息化推进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大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做好了铺垫。然而,我国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到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挑战。文章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对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通过智能制造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省制造业取得一定成绩,但制造业竞争力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与发达省份制造业相比仍有差距。加快吉林省制造业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以科技创新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对巩固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成中 《技术经济》2004,23(12):1-2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十六大战略决策,结合浙江实际做出的战略部署。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向我国进行转移,尤其长江三角洲成为了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要地区,我们电气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新的挑战,打造先进电气制造业基地,是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每个电气企业都要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6,(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研究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且有现实意义。文章从分析制造业互联网思维产生的背景等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从两方面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思维下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的,前者对信息化水平、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现代制造业主要有以下特征: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程度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是事关重要的,制造业的辉煌腾飞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中国传统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当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以促进我国制造业能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迟 《经济纵横》2013,(1):86-89
转型升级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转型升级还远未结束。当前,我国制造业应当实施好以下几方面战略举措: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加快管理创新、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数字经济实现逆势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动大数据、智能传感器等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从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现状出发,研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从要素共享、创新驱动、生产方式三方面分析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机制,最后从政策设计、创新研发、区域协同发展角度提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保持繁荣的重要力量,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去工业化"发展道路,削弱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法案以刺激制造业发展,兴建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增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的繁荣之路。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旧金山湾区为重振制造业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当前形势,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面向内需及亚洲市场,继续保持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加大先进制造领域投入,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跟踪研究页岩气开采工艺和技术,谨慎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