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的时候,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但后来由于汇率的变化等原因,银行的理财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实际拿到的收益几乎为零.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相似文献   

2.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的时候,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但后来由于汇率的变化等原因,银行的理财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实际拿到的收益几乎为零。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相似文献   

3.
胡旋 《时代金融》2011,(25):34-35
<正>随着通胀压力加剧,老百姓为了捍卫钱袋子,理财成了必要的选择。现在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和种类很多,但各种产品和种类都有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银行理财产品迷人眼,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有差距各家银行推出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其收益普遍高于定期存款利息,甚至有收益高达6.5%的27天短期理  相似文献   

4.
据银率网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情况报告显示,3月份共有3718款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有2468款产品披露了到期收益数据。在披露了到期收益数据的产品中。有2457款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而来到期的11款产品均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有部分产品到期实际收益甚至远远不如同期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5.
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不能一概笼统而论,应当针对银行与客户之间风险和收益分配原则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银行理财产品中,理财顾问服务属于咨询服务合同法律关系;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属于附条件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则属于信托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投资管理》2009,(3):32-32
一.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银行产品推销员的口头宣传不代表合同内容,合同才是对理财产品最规范的约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  相似文献   

7.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3):56-56
临近年末,银行资金紧张状况难以缓解,银行揽储压力依然较大,高收益理财产品仍是银行的揽储利器。因此,银率网分析师建议,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5%至5.5%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应较为容易购买到。  相似文献   

8.
7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明细,最高27%最差-39%:7月,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仍然平淡无奇。低收益的理财产品继续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负收益产品范围日益扩大。市道不济无碍发行规模。从7月份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来看,  相似文献   

9.
《中国投资管理》2011,(6):36-36
细节一:认清产品类型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方法不同,种类也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此外也分为固定收益型和浮动收益型。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应首先再清楚产品类型、风险多大、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亏损,同时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开元之年,当年12家商业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123款。时至2010年,就有约90家商业银行共发售1000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速度可谓“超常规”。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和高额负债等现象,却似乎在暗示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正经历着“七年之痒”。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首期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再度上演“一抢而空”的场景。除国债吸引力强外,众多投资者对银行其他理财产品了解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风险比较国债:无风险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有国家信用和财政收入做担保,实际操作中没有兑付的风险。居民购买国债时,到期能得到多少收益就已经确定。人民币理财产品:低风险从去年年底开始,各家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底收益,只能使用“预期收益”的字眼。不过,各银行内部人士均强调实际风险很低。人民币理财产品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等高信用级别的债券为投资对象。三种…  相似文献   

12.
《投资与理财》2014,(4):35-35
与春节前相比,节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回落较小,各家银行近期新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仍保持在5%-6%。在业内人士看来,超过6%的收益,在2014年可能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常态。  相似文献   

13.
客户遭遇“零收益”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柏 《金融博览》2008,(3):18-19
从2007年年底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公布了2007年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多家银行的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近两年发售火暴、势头强劲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一向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保本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何频现零收益?银行该如何面对?客户应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4.
理财     
《财会学习》2013,(7):38-39
银行理财产吕选购细节最近,频繁收到银行理财产品推销信息,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有想法将部分投资转移到银行理财产品。但是,怎么在这么多银行理财产品中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吉林省张斌)专家:银行理财业务从存贷款业务脱胎而来,安全稳健是其主流产品的主要特征。在股市跌跌不休、基市萎靡不振、金市前景难料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初衷是风险收益水平界定于定期存款与股票之间的多样化投融资工具,即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比股票低,收益比同期限同币种的定期存款高。银行理财产品本质上是金融投资产品,并不是储蓄存款。是投资就必然有风险,理  相似文献   

15.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至今,已由2004年区区几百款的发行数量发展到2009年的7000余款,呈现出几何级数上涨态势。然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却并未随着产品发行数量的飙升而大幅提高。相反,部分投资者依然将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定期存款、认为预期收益就应该是到期的实际收益、相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就等同于产品合同书中的标准条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保本型债券挂钩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该种类理财产品的预期与实际收益率现状;其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的宏观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市场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都达到了预期收益率;在影响保本型债券挂钩理财产品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商业银行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稳定客户的主要渠道,因此,2007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会以更高的收益,更为创新的设计来吸引客户.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在提升收益水平的同时,风险也在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18.
月度新闻     
银行Bank银行理财产品9成实现预期收益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显示,5月份有461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到期年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近140款,市场占比为29%;91.45%实现了预期收益,这  相似文献   

19.
俗语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银行的理财产品同样也有风险,在股市大幅动荡的大环境下,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甚至零收益或亏损,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听信银行促销人员的一面之词,而对产品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20.
《现代金融》2012,(12):55-55
首先,正确理解“预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在当前弱市环境下,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其次,关注产品期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