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怎样激活住房消费,针对国情,本文提出两大举措,一是通过抵押贷款模式多样化、完善抵押贷款保险机制以及抵押贷款证券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增强居民的购房能力;二是建立和健全房屋租赁市场,进一步促进住房消费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个人购房热情空前高涨,住房贷款需求也飞速增长,自1998年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以来,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年均增长率接近30%。截止~]2005年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1.84万亿元,占GDP比重的10.2%。由于期限长、流动性差,个人住房贷款的大量出现必将增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原理及特征,分析了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困难与障碍,建议逐渐完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开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本文根据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扶持型和市场主导型三种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比较不同模式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行特征,为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价值和成本分析,结合我国相关会计、税收和法律等制度安排,以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切入点,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本文首先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国内外发展的应用模式和产品设计工具,同时结合中国目前的住房市场和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现状,对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了方案设计,建议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首选模式为表外模式和信托型SPV,证券化工具采用担保抵押债务(CMO).最后,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付风险和收益进行分析,在分析发起人、SPV和投资者收益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使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收益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欧美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来看,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资产被成功地证券化,特别是房地产证券化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住房金融形式。它是以一系列的购房抵押贷款为标的资产,并以其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界当前研究的—个热门课题,它实质上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是由商业银行等原始贷款机构将流动性较差的住房抵押贷款出售给证券化特设机构,由特设机构对抵押贷款进行汇总和结构性重组,以其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作抵押,在资本市场上将住房抵押贷款以证券形式发售给投资者的一种结构性融资行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构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税收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税收处理进行分析,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税收制度建设进行探讨。一、有关国…  相似文献   

8.
谈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停止了福利性实物分房制度后,我国住房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银行对个人的住房抵押贷款普遍开展起来。截至2002年9月,我国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7423亿元,而截至2000年6月,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2130亿元。随着住房抵押贷款的迅速增大,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建立住房贷款二级市场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建设银行已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了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申请。本文主要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开展的有关问题加以论述。住房抵押贷款证…  相似文献   

9.
金融创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银行通过把住房的债权转让给第三方,带来手续费的收益和持续的资金支持,以满足后续按揭贷款需要的一种方式。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贷款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根据住房抵押贷款的特点,为保证银行信贷资产在“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规避信贷风险而采取的一项金融创新。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以下作用:1.可增强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把所持有的抵押贷款债权出售,及时回笼资金,弥补流动性的不足;2.住房抵押贷款债权经过汇集重组后,以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1.信贷资金长期化趋势所致的流动性风险将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至2003年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累计余额已达到12,000多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商业银行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住房抵押市场的发展、投资需求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角度分析了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及实施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世波 《企业经济》2005,(3):187-188
虽然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但是应该看到购房主力还是抵押贷款,所以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这潜在的危险羁绊了房产业的大发展;本文试图介绍一种新的金融方式——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从其效应分析、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章雁 《财会月刊》2005,(5):26-26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是指证券化发起人(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将其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并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构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关于证券化发起人的税收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创新的一个新亮点 ,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转让给一家特殊的专业机构 (证券化机构 ) ,该机构以其收购的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行为。它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 ,增加资金来源 ,转移支付风险。目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会计处理上还是一个难题 ,主要表现在资产证券化交易本身比较复杂 ,而且由于各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税制的不同 ,其证券化方式也不同 ,加大了会计处理的难度。本文力求在各大商业银行积极争取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颖  董梁 《价值工程》2009,28(9):144-146
近年来,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作为一种新的投资工具,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热点。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尚不尽人意。为了降低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化在中国的顺利开展,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怡 《住房保障》2007,(2):12-14
在商业银行缺乏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动力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渐近式地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在探讨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路径选择上,结合宏观的市场制度设计和微观的参与主体机构设计以及证券结构设计的思想,提出上海进行住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崔贤光 《价值工程》2007,26(2):140-143
随着住房贷款的增加,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化解这一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降低和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拉动房地产业增长。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还存在各种障碍,这也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最后,对存在的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给刚刚起步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充分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扎实做好多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确保该业务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虹 《企业经济》2006,(9):179-181
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结构上存在许多独特的法律设计,如特设机构(SPV)的设立、贷款债权的转让、抵押贷款支撑债券的发行、信用提供的各种方式(如超额担保)以及破产风险隔离,等等。本文将分析当前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环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法律变革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住房抵押贷款成为圆居民住宅梦的主要融资形式,本针对目前住房抵押贷款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从而得出证券化是有效解决风险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