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从政府俘虏理论的视角看,中国出租车管制的弊端在于管制者的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管制部门通过管制谋求部门私利;管制体系缺乏封闭性,不能在管制体系内维持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另外,通过管制形成垄断更是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解决的办法一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行政程序和制度,对管制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二是根据不同的城市交通状况来确定不同的出租车经营模式.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城市而言,应该放松管制,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出租车数量和价格.  相似文献   

2.
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制机构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揭示了自然垄断产业改革过程对各利益集团的影响和效应,得出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作为一种制度供给与管制机构的行政成本、规模相关,管制机构寻租的激励也与之相关的结论,提出加强公众参与、建立独立的管制机构、协调好各方利益、共同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深化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管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界定政府管制,政企分开是关键.要想提高管制效率,必须实现管制主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化,健全和完善政府管制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合理划分管制职权,完善政府管制的法律环境和监督体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管制手段,明确管制目标.政府管制改革应在政府究竟怎样管制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会计信息失真会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降低市场运行效率。由于制度、市场、技术等因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上需要通过政府管制加以矫正。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从完善会计制度入手,强化会计管制,不断提高涉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地方政府走过了致力于经营企业、经营城市两个阶段的"创新"行为演变.文章在建立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有可能致力于经营管制,即地方政府放大、用足、用活管制权利,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应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抑制这种趋势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政府管制与公共经济研究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对于政府管制(规制)与公共经济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政府管制与公共经济问题进入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还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政府强制性实行征地最高限价的价格管制,造成征地价格与农地市场价格的巨大落差,致使大量农地租值被置入"公共域池"和造成相关利益主体对土地租值的竞相摄取,进而引起农地租值被瓜分和纯粹消散。通过分析可知,现实中农地租值不会消散为零,这是因为给定农地租值的存在及其消散趋势,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皆会努力在限制条件下使农地租值的消散最小化,而农地租值消散的程度取决于寻租者预期寻租的边际成本和农地的边际租值。  相似文献   

8.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对我国非法小煤矿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来解释当前非法小煤矿大量存在的问题,被管制者矿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对政府管制者进行寻租俘虏,诱使管制者目标出现多元化,制定对他们有利的措施并利用这些措施为自身谋取私利,这是俘虏行为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税收负担和政府管制是影响隐性经济规模的主要因素.利用微观收支差异法测算我国各地区1998年~2013年的隐性经济规模,研究发现:税收负担显著地扩大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政府管制与地区隐性经济规模之间存在显著而稳健的U型关系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地区人均GDP、居民统计收入、城镇化率、财政分权等也是影响地区隐性经济的重要因素.应保持税收负担的基本稳定;制定适度的政府管制政策,提高政府综合治理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进一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乡居民显性收入水平、完善统计核算制度等,以起到抑制隐性经济规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力、自来水、电信、邮政等行业的垄断是由于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管制下形成的;政府参与微观经济的行为不仅具有公共利益性,还具有自身利益性;当政府参与的自身利益性与垄断利润相结合,就会威胁到政府管制的公正性。因此,我国垄断行业的改革就应该从政府参与和政府管制分开、建立针对政府管制的监督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和有效竞争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和难题之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基于SUP-CCR-DEA模型,在保证整体效率最优的同时,增加政府进行区域补贴后的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最小化的约束条件,建立区域经济效率与公平兼顾模型,对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用锡尔系数进行验证。分析表明,通过政府补贴改变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分配,可以改善区域经济公平性,也可增进整体经济效率;西部和中部地区应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在缩小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也要积极改善各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公平性。  相似文献   

12.
税收增长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当这种增长态势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时,就应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1981年~2003年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我国税收和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其原因在于局部经济过热、税收计划管理方法、政府经济职能的扩张以及对财政支出效益的忽视等,协调的思路在于调整税改理念、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综合考虑税收成本。  相似文献   

13.
加强交叉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保护工作,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我国目前在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制建设整体滞后、“机构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业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规定不完善和监管机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等有直接关系.借鉴国外有关立法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经验,我国应尽快出台金融消费者保护指引,统一金融消费者的法定概念,对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交易行为制定通用规则,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构建交叉性金融业务分类体系和统计标准,将金融机构处理消费者投诉作为监管机构受理消费者投诉的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14.
区域差异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会在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过程中被放大,延缓经济恢复增长的时间,并进一步扩大区域增长差异。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拉大在我国是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会导致市场潜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资源配置弱化。因此,借助政府行为,特别是财政调控政策纠正市场低效是必然的选择。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发挥财政功能推动区域均衡增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应利用金融危机缩小区域增长差异,其中,来自于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体制性监管则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省级"行政区边缘经济"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在行政区交界地带形成了"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使得行政区交界地带成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行政区边缘经济的形成主要受空间距离因素、边界因素和交易成本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一定的冲突性.为此,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商品要素市场、重视区域经济合作、搞好跨区管理,以降低行政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产品)几乎都有外部性问题,生态环境领域是公共产权进入最为密集的领域,因此公共规制在生态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在我国生态环境规制改革进程中,既要强化对生态规制者的规制、建立生态公共租金消散机制,又要放松规制与优化规制并举,实行政企分开的生态规制体制,对规制者和被规制者引入激励性规制,优化政府的生态规制手段和生态规制结构,克服市场失灵与规制失灵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低碳型的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经济调控行为也要做出转变。传统政府经济调控行为会带来政府治理失灵、经济发展粗放性、GDP导向政府、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低碳目标约束下,政府通过转变经济调控行为构建起低碳政策制度供给、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政府治理框架和社会行动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缓解资源矛盾和环境污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非经济手段的扩张,是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未有转变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政府职能位势紊乱,行政权力干预经济发展.为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依法治权的方略,采取循规有为与普选唯效的科学方法,遏制非经济手段扩张,促进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政府采购制度使财政支出管理由资金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不仅是重要的财政支出管理工具,更是有效的国家经济政策工具。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是经济有效,在自身配置上讲究合理规模及结构,资金节约。在政策功能上,政府采购行为可调控宏观经济总量及结构、抑制腐败、扩大就业、促进地区公平及保护生态环境.政府采购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与其基本目标及政策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的开放发展应实施全面的开放发展战略,要从区际开放、国内开放、国外开放三个层面综合推进;三峡库区应科学选择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推进相关行业部门企业的集聚;三峡库区的开放发展,要做到单点突破与系统整合相结合、抢抓机遇时点与适时递进提升相结合、区内经济发展与区际经济互补相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化相结合、资源配置的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